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正文

2008学术年会江苏分会场发言:高教强省视野下江苏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

发布:2015-06-07 19:09分享:
                                       高教强省视野下江苏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
                                                                  陆连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4)
 
 
一、建设高教强省的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第一战略资源。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我国在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先后又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人才第一资源战略。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教育的发展水平将最终决定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说,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人才是强国之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经济正逐步朝区域化方向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为适应经济区域化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步走上了以“省”为单位的区域化发展道路。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使得一个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将主要依靠本省的高等教育来培养。为促进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促进本省经济的更快发展,早日建成小康社会,一些经济比较发达,高等教育基础比较好的省份如广东、浙江、辽宁、江苏等,相继提出了建设“高教强省”的奋斗目标。
一个省之所以提出建设高教强省的奋斗目标,其根本是源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和人才迫切需要。实行以省为单位的高等教育区域化就是从经济区域化的实际出发,使高等教育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样,建设高教强省就是从建设经济强省的实际出发,使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强省建设的需要,为建设经济强省服务。从根本上说,高教强省源于经济强省,高教强省就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强省协调发展的产物。
二、高教强省的内涵及特征
从语义学分析,高教强省的“强”这个词既可作表状态、程度的形容词,即强大、强势、强盛之意;也可作动词,即增强、推动之义。因此,本研究认为对建设“高教强省”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涵盖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一是高等教育的强省,指一个省的高等教育事业很强盛,蓬勃发展,兴旺发达。它要求把一省的高等教育首先要做大,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这里的“做大”不是指要无限制的扩张,而是有限制的发展,即高等教育的规模要与该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或适度超越于本省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在规模已经做大的基础上重点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做强该省的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兴旺发达,使该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在国内与其它省市相比较要位于前列,达到国内一流,这里的“强”是形容词,即在一省要建成强大、强势的高等教育;二是用高等教育去强省,即是说通过建设强势的高等教育去推动这个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去增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力量。高教强省要求在前一层面建成强大、强势高等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发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强大优势,提高高等教育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与贡献率,使高等教育成为推动该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此处的“强”是动词含义,强调的是高等教育在推动该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贡献和作用。当然,我们应当看到,在建设高教强省的过程中,“高教强省”这两个层面的含义是密不可分的,后者必须以前者为基础和前提,如果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不快、不强,又何以去“强省”。而且这两个层面的高教强省之间应该是互相促进、相互推动的。高等教育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同时该省的经济和社会也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等方面的支持。高教强省既是强教育之省,又是强经济之省。可见,高教强省的实质,就是正确处理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始终坚持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形成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这才是建设高教强省的本义所在。[1]根据上述对高教强省“强”的语义分析,本文认为,第一层面含义的高教强省属狭义的高教强省,既有第一层面又有第二层面含义的高教强省则为广义的高教强省。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指的主要是狭义的高教强省。
关于高教强省的概念,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的还比较少,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根据有关学者对高教强省概念的阐释,结合本文选题的指向——建设高等教育的强大之省,本文主要选择从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含实力和水平)、效益等方面对高教强省的概念进行把握。在规模上,高教强省必须要求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发展,这是建设高教强省的基础,规模的大发展是指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及其容量都比较大,主要衡量指标有高校总数,在校大学生数,万人中大学生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在结构上,高教强省要追求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优化,因为结构的优化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和整体效益的提高。结构优化要求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应形成比较合理的比例结构,要素之间应协调发展。在质量上,高教强省要追求高质量。高质量是高教强省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拥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科研是达到高质量的关键;高质量还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对国家、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率和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支持度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效益上,高教强省追求的就是效益好,效益好不仅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要协调发展,高等教育资源要有效、合理地配置和使用,使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指要有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求高教强省的高等教育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当前与长远的需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使高等教育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形成持续的长久的良性互动。
本文之所以选择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这四个方面对高教强省的概念进行把握,不仅在于从这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对高教强省进行全面的理解,更在于这四个方面并不是截然分开、各自独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高教强省应首先是一个高教大省,“强”要有量为基础。高教大省是从量的角度看的,主要指的是高等教育的数量要多和规模要大,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建设高教强省的前提和基础。高教强省则是在量的基础上对质的进一步要求,主要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要高。数量和质量、规模和水平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数量中就包含一定的质量,而质量又要通过数量来体现,数量是质量的载体。既没有不包涵质量的数量,也没有脱离数量的质量。[2]建设高教强省的高等教育就是要在规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但数量多、规模大不一定就会有高的质量、产生好的效益。能否有高的质量和好的效益,还要取决于各组成要素是否能形成好的结构。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还取决于高等教育内部各组成要素构成的结构得到优化,形成合理的比例结构。只有形成合理的比例结构,高等教育的各个要素之间才能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才能提高质量和水平,产生比较好的效益,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提供更多的科研成果,促进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教强省是一个实体性的概念,它是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才得出的,但又包含着实质性内容。这种比较既包括在国内各省份间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的比较,也应包括在国际范围进行的比较,即要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这样比较得出的高教强省才具有真正的实际意义。建设高教强省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强大、强势、强盛的高等教育来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证、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因此,高教强省的高等教育其实力和水平只有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有效促进在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这个奋斗目标的实现。另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于社会,要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高等教育既不能过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又不能过分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高教强省追求的最佳效益目标就是要使高教强省的高等教育要与该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良性的互动,这是建设高教强省的必然逻辑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教强省的概念进行如下的界定:如果一个省的高等教育在综合实力、整体水平及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与其他省市相比较在国内位于前列,且在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上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能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或基本实现良性互动,我们就可以称该省为高等教育的强省,简称高教强省。
根据高教强省概念,本文认为高教强省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国内比较来看,该省的高等教育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较,在综合实力、整体水平和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应位于全国前列。二是从国际范围比较来看,该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要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各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我国要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有与之相对应水平的高等教育做支撑,这是由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决定的。三是从建设高教强省的最终目的来看,该省的高等教育能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或基本实现良性互动——高等教育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又反过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成为“科技兴省”的表率;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等方面的支持。
从高教强省的概念和内涵可以导出,高教强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这四个特征就是“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含实力和水平)、效益好”。规模大是建设高教强省的基础,结构优是建设高教强省的关键,质量高是建设高教强省的核心,效益好是建设高教强省的目标。
首先是“规模大”。“规模大”是建设高教强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是相对其他省 (市)而言,“高教强省”的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及其容量都比较大。[3]高等教育规模的衡量指标主要有高等学校数、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科学研究与发展规模(科研经费)、毕业生数、年招生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万人中大学生数、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数,教学仪器设备投入等,这些指标在与国内其它省市比较中在数量排序上均应位于前列。其中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是高等教育规模的代表性指标,万人中大学生数是显示高等教育规模的重要的相对指标,高教强省的在校大学生数和万人中大学生数这两个指标更应位于全国前列。
当然,建设高教强省,其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应该走规模经济式的发展道路。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认为:一个经济组织,当其规模较小时,生产的成本高而利润低;当其规模扩大时,单位费用将随之降低。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再扩张,单位费用不但不会下降,甚至有可能上升。前者是规模经济现象,后者为规模不经济现象。其中,成本随着规模扩大而下降时的规模是适度规模。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产业,其规模建设必须遵循适度规模理论,追求规模经济式的发展。因此,建设高教强省的高等教育规模追求的就应该是大且适度的规模经济式的发展模式。
其次是“结构优”。“结构优”是建设高教强省的关键。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4]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结构优”就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应形成比较合理的比例结构,要素之间应协调发展,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和文化当前与长远的需要。它要求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层次结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类型结构(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院士数量)、科研结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结构(精英型人才、大众型人才)等要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科类结构要齐全合理,地区结构要平衡;专业结构、课程结构要与人才培养结构相衔接,并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的需求相对应;各层各类高校应各具优势与特色,对国家、地区当前和今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再次是“质量高”。“质量高”是建设高教强省的核心,也是本质要求。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5]建设高教强省的“质量高”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成果水平、社会服务对国家、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率和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支持度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种贡献率和支持度也应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水平。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和提供的科研成果不仅要符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要具有原创性。高等教育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高教强省拥有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建设高校)、一流的教学型本科院校、一流的示范性的高职高专院校、有特色的名牌本(专)科院校、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和学科群、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数、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国家级、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全国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省部级)、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教材(国家级、省级)、全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获得数、大学生在全国挑战杯等全国性比赛中获奖数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率等均应位于全国其它省(市)前列。其中拥有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达到“质量高”的关键。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能创一流的教育质量,能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都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6]这里的一流大学不仅指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而且指教学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知识创新等方面,都要在各自类型、层次的高校群体中涌现出一批居于国内领军地位的一流大学。
最后是“效益好”。“效益好”则是建设高教强省的终极目标所在,是一个绝对评价指标。高教强省的效益应包括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效益好”一方面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要协调发展,高等教育资源要有效、合理地配置和使用,使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是指高教强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高教强省对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与支持度。高教强省的高等教育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当前与长远的需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结构与国民经济及其所在地区或行业的对应率要高,高校为国民经济、地区行业培养和输送的毕业生数量要多、质量要高,科研成果对行业、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要大,高等教育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形成持续的长久的良性互动。
 
 
 [作者简介] 陆连军(1973.11— ),男,江苏滨海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学生办公室,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