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正文

2008学术年会江苏分会场发言:江苏新建本科院校与建设高教强省的关系

发布:2015-06-07 19:09分享:
 
江苏新建本科院校与建设高教强省的关系
 
常熟理工学院  傅大友   
2005年,江苏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建设高教强省应是题中之义。江苏建设高教强省不仅指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级重点学科,而且包括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中都应拥有一批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的高校。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5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由专科独立或多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合并升格的新型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是江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江苏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建本科院校与建设高教强省关系如何,学界对此研究不多,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新建本科院校是建设高教强省的生力军
   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建设高教强省与《决定》中的许多内容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成人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明显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普通高校全部达到国家教学水平评估合格标准;建设120个国家重点学科、150个省重点学科,争取20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全国高等教育先进行列;各高校要坚持科学定位、发挥优势、错位竞争、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自身特色;高等教育要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学科结构,加强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倡导研究性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学生及时提供信息咨询和政策服务,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等。这些建设内容与指标与高校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江苏高校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江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建设高教强省的生力军。
首先,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在省内本科院校中占据一定比例。按照上述概念,江苏新建本科院校共有12所,它们是淮阴师院(1997年)、淮阴工学院(1997年)、盐城师院(1996年)、盐城工学院(1996年)、常州工学院(2000年)、金陵科技学院、南京晓庄学院(2000年)、南京工程学院、三江学院(2002年)、宿迁学院(2002年)、徐州工程学院(2003年)、常熟理工学院(2004年),目前,江苏共有连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在内的本科院校44所,12所新建本科院校占全省本科院校的27%。这个队伍尽管办本科的历史不长,但却是江苏本科院校队伍中的年轻的极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其次,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规模在省内本科院校中占据一定比例。截止到2007年初,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达156.88万人,其中高职高专在校生是江苏高校在校生数的大头,(全省共有77所高职高专,以每校平均1万人计算,可以占到77万人)全省新建本科院校共有学生161133人,占10.27%;并且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包括本二、本三、专一等多个层次,有效地吸纳了江苏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层次高校继续学习。这些数据及比例对推动江苏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着其他高校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再次,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乐观。2007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6.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新建本科院校——常熟理工学院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排名苏州本科院校第一(苏州共有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学院三所本科院校)。去年学院共有毕业生2510名,就业率为97.65%,高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0.76%。其中就业率最高的是本科非师范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61%。此外,根据2007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白皮书公布的本科高校就业率(按协议就业率)排名榜前十位:江苏工业学院 、盐城工学院、淮阴工学院、江苏警官学院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常州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徐州师范学院,新建本科院校就占5所,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分伯仲。这里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建本科院校能够准确定位,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不是趋向于理论研究型人才,不以考取研究生的数量为标准,而是狠抓教学质量,与社会密切合作,使学生在创业、实践、成才、持续发展等方面显示其优势,因此,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
最后,新建本科院校在江苏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正在显示其独特的优势。我省新建本科院校在服务社会方面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展现给世人。如:南京工程学院以开展应用型培养模式研究,在专业建设上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工作,学校整体科研能力和校办科技产业效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校内产学研的良性互动。淮阴工学院贴近地方实际,形成了服务地方,以工为主,多科性发展的建设发展思路。盐城师院为开发江苏沿海滩涂生物资源而设立的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实验室已形成初步特色。常熟理工学院狠抓教学质量,提出两个转型,即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由以教师教育为主向以理工专业为主转型;注重内涵发展,狠抓教学质量,于2006年起开展为期三年的教学质量年活动;加强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科研工作三年跨了三个台阶等。这些成绩在江苏高校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布局为建设高教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建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在生源、师资、科研、学科建设、设备等资源方面相比没有显著优势。新建本科院校尽管不具优势,但它们仍有传统本科院校所没有的先天性条件,在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大职能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最大的特征是区域性,能够立足于地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培养并输送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是这类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选择。
江苏新建本科院校在区域布局上基本体现了均衡发展的公平理念。由江苏新建本科院校的布局图表,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支撑作用。图表不仅再现了江苏新建本科院校在地区、学科、专业等方面的分布上有所依重,而且再现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教育强省中的作用。
图表1:江苏新建本科院校地区分布图

序号
高校名称
所属地区
建本科时间
涵盖学科门类
1
淮阴师院
淮安
1997年
法、文、史、教、经、管、理、工
2
淮阴工学院
淮安
1997年
工、理、法、经、农
3
盐城师院
盐城
1996年
理、法、经、教、艺、社科
4
盐城工学院
盐城
1996年
工、经、管、艺
5
常州工学院
常州
2000年
工、理、法、经、管、教
6
金陵科技学院
南京
2002年
工、理、法、经、管、艺、农
7
南京晓庄学院
南京
2000年
理、法、经、管、教
8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
 
工、经、管、文、理、法
9
三江学院
南京
2002年
文、工、经、管
10
宿迁学院
宿迁
2002年
文、理、工、农、教、经、法、管
11
徐州工程学院
徐州
2003年
工、法、经、管、工程、农
12
常熟理工学院
苏州
2004年
理、工、法、管、文

第一,江苏新建本科院校的布局不仅满足了地方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需要,而且改善了江苏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除去江苏新建本科院校,原有江苏本科院校的布局存在一定问题(见图表2),我们从图表2 可发现江苏在政治、经济较为发达几个城市原来的本科院校就已经占据有利地位,南京是全国本科高校集聚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之一,由此南京形成了江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被称为江苏最发达的苏锡常地区其高校总和也远远不及南京,但这些地方愿意接受本科教育,及有能力承担接受本科教育的家庭特别多,这就从根本上向江苏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满足地方人民群众的接受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需要,必须在布局上做适当调整。此外,盐城、淮阴没有本科院校,从图表1,我们发现由于江苏在世纪之交对原扬州地区和淮阴地区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增加泰州地区和宿迁地区,为改善江苏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使江苏的每个地区都确保有一所本科院校,(泰州地区目前还没有本科院校,但已设立泰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分院]和泰州畜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种高校分布的全面性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图表2:江苏1995年传统本科院校的布局

序号
地区
拥有本科院校数
1
南京
19
2
苏州
2
3
徐州
3
4
镇江
3
5
常州
2
6
无锡
1
7
扬州
1
8
泰州
0
9
盐城
0
10
淮阴
0
11
宿迁
0
12
连云港
1
13
南通
2
 
 
 
 
 
 

备注:江苏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高教布局调整,苏州市原有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南通市原有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以及后来成为南通师院的南通师专等等
第二,江苏新建本科院校的布局给各个地方增强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带来了动力。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发展,这就必然要求地方政府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增强地方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所在地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两个率先”。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都离不开高校的作用。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社会功能,这项功能的发挥,可以适应地方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同时,江苏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布局既改善了江苏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而且为各个地方增强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带来了动力。地方综合实力不是简单的元素相加,也不是只要看经济实力,还要看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更要看高等教育融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因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直接关系到地方的未来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建本科院校恰恰为各个地方增强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带来了动力。尤其是苏北地区,这个作用非常明显。即使是苏南地区,这个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如常熟理工学院作为江苏唯一的一所设在县城的本科院校已经成为常熟市地方教育与文化的亮点、招商引资的名片、应用型人才培训基地。
第三,江苏新建本科院校的布局增强了地方科教强市的信心。首先,江苏新建本科院校在各个地区的出现,增强了各地的文化、科技等软实力,使其教育层次再上台阶,这些院校的特色以及其特定作用,成为本地与其他地区竞争的一道金字招牌;其次,江苏新建本科院校为各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在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其三,建设好新建本科院校成为落实科教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为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动力,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怎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至关重要,因此,江苏新建本科院校在地方的创建与发展,无疑增强了地方科教强市的信心。
三、江苏建设高教强省必须对新建本科院校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江苏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有限的财力、资源大多向211大学、985大学、省重点高校等倾斜,12所新建本科院校获得的财力、资源十分有限。由此带来了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共同困难:新建本科院校申报新专业,不及传统本科院校方便;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新建本科院校大多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校领导不能集中精力抓教育质量,而是花大量的精力去化解学校的财政危机;由于传统本科院校的优势显著,使新建本科院校生存空间有限,资源配置不足;本科意识没有完全到位,学科建设基础薄弱,专业建设模式有待改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急待提升,结构需要优化,办学模式需要转型;部分高校以及内部的教学单位对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有向传统本科趋同化的倾向,或仍固守专科时期的培养模式、教学习惯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也制约着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中作用的发挥。为此,江苏在建设高教强省中必须对新建本科院校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第一,地方党委、政府对江苏对新建本科院校要有新认识。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因而,激烈竞争的焦点是科技、人才,归根到底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竞争。由于江苏受能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那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尽头,因此,必须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新建本科院校由于与地方、企业实际的紧密贴近,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在江苏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首先认识到进一步发挥新建本科院校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应用性、全局性作用。因为江苏在物质资源方面没有优势,最可依赖的资源是人才资源,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是教育和科技。地方政府对新建本科院校也应有清醒的认识,这类学校不是简单的翻牌而是层次上的提高;不是简单的学生接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是在接受教育方式上的质变,它们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它们也能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我省正在朝着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因此,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江苏新建本科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是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表明新建本科院校能够及时更新观念,加快发展,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面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江苏各级领导应充分意识到新建本科院校是江苏建设高教强省的一支生力军,没有这支新型部队,江苏建设高教强省的目标不会那么轻易实现。
第二,地方党委、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大多数本科院校是省市共建,或以省为主,或以市为主,但不管什么形式,都必须落实到实处,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将教育摆在优先位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应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应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克服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基本靠财政拨款生存的状态,给新建本科院校以各种优惠政策,省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除完成其必要的财政拨款外,其主要工作就是监督其运行与管理,以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如在新专业申报的数量、标准、设置上能否给予一定的自主权;在地方税收上,对在财力、物力上热心支持和帮助新建本科院校的企业给予适度的税收减免;面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财政危机,省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改变认识,在政策、资金、还贷等方面给予实质性援助等等。
第三,整体规划,完善校地合作,共同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困难。江苏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困难不是单个的,而是整体性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未来面临的问题,而是现实的严重制约着它们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影响江苏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影响江苏建设高教强省的进程。为此,必须整体规划,切实帮助新建本科院校解决发展中的困难。首先是资金问题,广东省也提出了建设高教强省的口号,并且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支持力度很大,如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校舍、实验室、运动场馆等采用“交钥匙工程”的方法,其建筑的高标准、严要求、现代化,既避免了高校“房子竖起来,干部到下去”的腐败现象,可以使高校领导集中精力研究和关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江苏新建本科院校同样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希望省政府重视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财政困难,尽管2008年初省厅已制定出缓解高校财政紧张问题的方案,并且实施了方案,也确实缓解了高校财政困难,但这种方式仍未彻底解决问题,并且让这些高校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这些问题仍束缚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在资金上增加投入,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多渠道筹集经费,以减少其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其次是人员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的人员问题,无非是高校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福建省对新建本科院校推行的“一对一工程”,极大地促进了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即福建每所传统本科院校自主选择新建本科院校,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帮助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派出人员担任新建本科院校领导、部门和教学单位领导、学科带头人等,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极强的推动、示范、帮助等作用,福建省的做法值得江苏借鉴。同时,江苏要为新建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方便、快捷的通道。第三,其他需要协调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因此,必然会遇到诸如煤电、水油、米菜、交通、通讯、基建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师生的教学、生活和实验等,为此,江苏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建本科院校在本地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早做好各项准备,在上述各个方面制定出应急预警机制,确保新建本科院校良好的教学、生活秩序;新建本科院校也应该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组织的沟通、联系,不能抱着坐等政府、企业上门帮助,改变封闭办学的思维定势,以崭新的姿态发挥高校应有的社会功能。
作者:傅大友,常熟理工学院院长、教授。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