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正文

“2018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董维春: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学院图景演变

来源: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18-11-26 10:34分享:

本文为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教授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校长论坛上所作的专题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董维春,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管理学博士,教授,《中国农业教育》主编,兼任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农林研究生教育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研究成果涉及研究型大学与知识创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领域,发表论文90余篇,先后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首届学术贡献奖和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等。

 董维春.jpg

高等农业教育在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始于农业农村改革。大家首先会想到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自发进行的包产到户,这一形式被称作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导致了人民公社的解体;其次会想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想到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和面临消失的乡村;进一步会想到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四化同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经济社会发展逻辑:发展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而在农业领域,同样是这个道理。

农业科技进步需要成功的高等农业教育,中国农学院(这里指成建制的农、林、水产类本科教育机构,不含高职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农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反映了农业教育变革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把改革开放40年按每4年左右为一个观测点,选出10个标志性年份,用重要历史事实描述中国的农学院图景演变,并归纳时代特征与后续效果。

一、1978年:单科性农学院时期

1977年恢复高考后,1978年恢复了中断13年的研究生教育,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高等农业教育沿袭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所借鉴的前苏联模式:农学院全部从综合性大学中分化出来独立办学。文革期间,这些农学院又从城市搬到了农村,遭受重创,如北京农大到延安、南京农学院到扬州青山。改革开放后,农学院陆续回迁,但困难重重。此时,中国的农学院图景是:全国每省(市、自治区)都有2-3所单科性农(林、水产)学院,省际之间呈现相对均衡分布。在当时97所全国重点大学中,农业院校有11所。

二、1984年:迈向多科性农业大学

以1984年农业部批准南京、华南农学院更名为农业大学为起点,此后几年各农学院都陆续更名为农业大学,构成了中国农学院“大学化”并迈向多科性农业大学的时代特征,比19世纪末开始的美国农学院“大学化”晚了近一个世纪。这次改革初步摆脱了前苏联教育模式的遗产。世界大学以1088年博洛尼亚大学为起点,已经走过了近1000年历史。农业院校只有250年历史,产业革命促进了大学的多样性,也产生了农业教育。世界农业教育经历了三个时期:18世纪中后期技术观传统下的农业学院(欧洲),19世纪中后期科学观传统下的综合性农业大学(美国),20世纪中后期系统观传统下的综合性大学农学院(世界)。

三、1990年:立足国内培养农科博士

1988年全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中,农林领域获批38个。1990年后农业部相继出版三本书:《中国农科研究生教育1935-1990》,《中国农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和《国外农科研究生教育》。1991年,教育部农业部对前三批108个农科博士点进行评估。根据农业现代化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此期重点关注立足国内培养中国农科博士。除北京农大设有研究生院外,农业部1987年批准南京农大、华南农大设立研究院,作为研究生院组织的过渡形式,统筹协调研究生教育、科研、推广工作。

四、1993年:农学院的合并重组

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1993年国家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启动了“211工程”建设。农林两部管辖的学校有北京农大、南京农大和北京林大进入建设行列,以省域名额入列的还有东北农大、四川农大、延边农学院(并入延边大学)。中国开始扩充和重组高等教育机构,农学院开始呈现多样性,独立建制的农林院校开始减少。1992年江苏农学院合并到扬州大学,1995年北京农大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为中国农业大学,1998年西北农大等七个机构合并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农大合并到浙江大学。“211工程”建设促进了多科性农业大学向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并加快了大学国际化进程。通过20年左右建设,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实现从“学生”到“同事”的角色转变。

五、1998年:农科专业学位设置

教育部、农业部和林业部联合成立“农科专业学位设置研究秘书组”,关注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这是我国继MBA、工程、医科专业学位后,较早的专业学位设置论证。1999年设置了农业推广硕士(暂用名,2014年正式定名为农业硕士)、兽医硕士、兽医博士专业学位。此后又陆续设置了风景园林硕士、林业硕士。在其他类型的专业学位中,也有涉农领域,如工程、MBA、MPA、社会工作等,很多农业院校开展了这些专业学位教育。2018年,开始论证农业博士专业学位(DAg)设置,完善中国涉农学位体系。

六、2000年:综合性农业大学时期

2000年初,中国进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行业部委不再直接管理高等学校。此前,农业部管理18所学校,包括按大区布局的8所重点农业大学。体制改革后,农林两部管理的高校有6所划转教育部。这次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大学的综合化,但也拉开了其与产业部门的距离,成为一个“遗留问题”。国家启动了第三批研究生院建设,农林院校增加了3所研究生院高校(南京农大、北京林大、西北农林)。继1999年扩招后,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开始进入政府和公众视野,多数农业院校成为“万人以上规模大学”,原有的“系”升格为“学院”,并逐步发展为农、理、经、管、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大学。

七、2005年:农业教育机构多样化

第三期“211工程”建设成为这项重点工程的扫尾阶段,扩编到112所,华中农大、东北林大等部属高校基本都增补入列。中国农大、西北农林进入了“985工程”建设行列。为促进省际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对空缺省份(主要为边疆省份)进行增补,边疆省属农业院校合并到“冠以省名”的中心大学,如海南、广西、贵州、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延边等,正好拟合成一个“C”字。此期,沿海地区的水产学院纷纷更名为海洋大学,从南到北有广东、浙江、上海、青岛、大连等海洋大学,江苏目前也在筹建。至此,重构了中国农学院的图景:中间是呈网状的一省一所(少数2所)农林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农学院,陆地边疆线是C形的由农业院校整建制并入的省域中心大学,东部沿海是一条海洋大学带。这个图景一直相对稳定到现在。

八、2009年:部部共建与社会服务

2009年5月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中国农业大学,希望加快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5月底,教育部农业部签订了部部共建协议,教育部八所大学和农业部三个研究院为共建机构。这次共建搭建了教育系统与行业系统的新型合作关系,为解决体制改革的“遗留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案。2010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为全国首批10所高校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授牌,促进了以农业推广为特征的大学第三职能(社会服务)的开展。

九、2014年:卓越农林人才计划

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出台了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意见。2014年,三部联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了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三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了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创新,旨在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农科人才的多样性需求。2018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又联合推出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十、2017年: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全国有137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计划,其中涉农高校17所(以含有涉农学科建设项目为据),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2所。在US News全球最佳农业科学大学排名中,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和浙江大学进入全球前10强,在2017年US News分科大学排名中进入世界前10强的中国大学仅8所,在农业领域有三所。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农业教育和农业科研的世界地位,中国已经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一批学科进入了世界一流前列(ESI前1‰),主要有: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和浙江大学三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西北农林的农业科学,华中农大的植物与动物科学。继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成立农学院后,一个新的农学院图景正在悄悄形成。

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等农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农学院应该是什么样的组织体系和知识结构?完全按单科性模式办学,肯定不能办出高质量的农业教育。“新时代”呼唤“新农科”,应该在城乡统筹和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视角下,系统整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努力提高农业农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童沁妍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