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正文

“2018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黄睿彦:以学生为中心 研究型课程设置模式的理论分析

来源: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18-12-18 10:45分享:

本文为南京医科大学黄睿彦副研究员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所作的专题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黄睿彦,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长期致力于大学课程与教学、医学教育比较研究、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和参与各级各类研究课题20余项,获得省级及以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10余项。兼任中华医学教育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研究评审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现代教育技术学组委员,江苏省高等学校医药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睿彦1xiao.jpg

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室主任黄睿彦从“学生为中心”、“研究型”、“课程设置模式”这三个关键词入手,解释了报告题目《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型课程设置模式的理论分析》。

就“课程设置模式”而言,有三种典型模式即产品模式、程序模式、研究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区别在于:产品模式的知识是由教师掌握、程序模式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掌握、研究模式则是由学习小组群体掌握;前两种模式的知识是既定的,后一种模式的知识是创造的和随时更新的;前两种模式关注的是知识,后一种模式关注的是过程。

三个关键词中的“学生为中心”和“研究型”相对质性,难以捕捉,建议从贴近客观现实的概念——课程设置要素来理解。在不同的课程设置模式中,课程设置要素的表述可能是一样的,但其内含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因此,关键是怎样去理解,是依据怎样的理念去理解。本研究选择的理论基础是后现代课程论,它是相对于现代课程论而言的。现代课程论是一种直线型、因果论、二元结构化的理论,后现代课程论则是一种解构与重新建构,更注重人文关怀、注重生态环境。

后现代课程论带来的首先是哲学思维的转变,即从二元到多元。柏拉图从理性入手建立起他的“理性主义”,尼采通过怀疑上帝、关注人生和“强力意志说”开始对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世界提出质疑,海德格尔从人的生存入手建立了他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维逐步向多元方向发展,开启了多元论的架构。

哲学思维的转变在教育领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其在中国访问两年的时间对中国教育有一定的影响,我国陶行知、胡适、郭秉文、蒋梦麟等学者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期间均受过杜威教育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杜威核心教育思想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关注学生的成长,他认为“教育即经验连续不断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反映出一种多元化的教育哲学思想,从而在教育领域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以多元有机组合取代了二元对立。杜威教育思想折射出的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型课程设置模式的基本理念与选择。

当哲学思维从二元到多元发生转变时,学习观念也在知觉和不知觉中发生着转变。在我们讨论产品型和程序性课程设置模式时,反映的是一种“阶梯式”的学习观念,这种观念之下学习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固定的,沿着阶梯,一步一步终能到达终点,所以这就是简单的直线型上升的模式。当思维由二元走向多元,学习观念发生了变化,这时学习过程不再是登阶梯,而是变成了登山的过程。在登山的过程中,上升的道路是不确定的、终点也是不明朗的,半山腰会有意想不到的风景、终点也是多点散在的,登山的过程随时可能因为中途的风景而停下,但是,即使停下来学生还是会有收获,这是一种基于初始目标又不同于初始目标的收获。这种登山式学习模式恰好与上述研究型课程设置模式相吻合,强调的是一种感受、一种经历,经历的过程中对终点进行适时调和、最后达到一个理想的目标。

厘清理论基础、哲学思维以及学习观念后,本研究关注的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型课程设置的基本流程应该尊重三个逻辑:一是办学逻辑(组织逻辑),即考虑学校办学的综合环境与条件,即便是同一层次的学校(如小学、中学或高校),也因办学定位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类型、结构和组织逻辑;二是知识逻辑,不论学校有什么资源,课程设置都不是简单地将学校的所有资源堆积起来给学生使用,而应是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组织;三是教学逻辑,即教与学的逻辑,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教学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认知方式、结构和过程各不相同。基于办学逻辑、知识逻辑、教学逻辑,课程设置要素才能得以有机结合。

基于上述研究和分析,本研究尝试对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型课程设置进行模型建构。简而言之,如果过硬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是学生“顶天”的技能,那么,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便是学生“立地”的基础,而职业态度、伦理道德和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则是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双翼,是助推顶天立地的有力臂膀。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从而形成一个生态、一个学术共同体,通过相关主体的共同研究与合作达成期望中的教育目标。

但是,这种课程设置流程和模型的建构仍然局限于学理层面,还是一种构想、一种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还需回到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而实践活动本身也需理论的指导。希望现实的教育活动能够多引入一些理论的思考和研究,扎实的理论研究会使实践活动更自信、更有成效。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陈美玲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