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正文

“2019年度工作会议”系列报道|宗晓华: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排名,引导高校聚焦本科教育

来源: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作者:秘书处发布:2019-03-18 11:18分享:

本文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宗晓华在学会2019年度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宗晓华,博士,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200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南京大学工作至今,期间曾在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从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并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教育财政、高等教育政策,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项,在HigherEducation、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新华文摘》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独立作者专著2部,多项研究荣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目前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委员、江苏省高教学会教育经济研究会秘书长。

 

2019年2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的研究”课题组通过《江苏高教》的平台发布了其研究成果——“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该排名展示了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最强的100所大学,这也是首个以“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为评价对象的大学排名。榜单甫一推出,即引起大众媒体的转载报道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受江苏省高教学会的邀请和课题组的委托,宗晓华副教授系统介绍了“‘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与排名”的研制背景、理论支撑、指标设计、评价结果和政策建议等。宗教授最后指出,排名不是最重要的,吸引大家关注本科教育教学才是最重要的。

一、研制背景

国家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战略以来,如何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了热门话题,而一流本科建设也是其中议题之一。虽然国家层面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即一流大学需要建设一流本科,但是这个观点在学术界也有争议,其中颇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广岛大学黄福涛教授。他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强调更多的是研究生特别是博士阶段的教育,更加强调教师从事世界一流的研究活动。鲜有证据或资料反映出世界前10名的大学在力争构建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强调和宣传自己的本科教育居于世界一流。……是否具备一流本科教育既不是一流大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也非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或重要特征。”黄福涛教授以美国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得出上述结论无可厚非;但中国学界需谨慎看待,特别是要比较中美国情与发展阶段不同。首先,美国除一流大学外,一些顶尖的文理学院承担了一流本科教育的任务;而中国并没有与之功能、定位相近的学院培养优秀人才。而且,美国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收割”最优秀的本科生源,为其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做贡献。而中国最优秀的高中生源基本上都进入一流大学读本科,这些本科生也是一流大学研究生的主要来源,是中国一流大学科研队伍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其次,近来年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开始反思其忽视本科教育的问题。因此,不同类型大学都可以追求一流本科,但是这些本科应该有不同特点,是不同类别的一流和卓越。当前高校评价四大国际排行榜,教育教学类指标权重最高的为30%,最低的为0,而科研指标权重最低的为60%,最高的达到了100%。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与排名导向对于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创建一流本科教育十分不利,亟待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二、理论支撑

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在类别上属于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因此必须分析此类大学一流本科教育的主要特征与核心要素。通过专家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课题组对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得出输入端要素(优质生源)、输出端要素(优秀人才)、教育过程性要素三类。其中,教育过程性要素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研究性与前沿性、个性化与可选择性、通识性与基础性、跨学科性、国际化),注重研究性的教学教学方法,一流的本科教育师资(学术水平高、参与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一流的保障与支持(充足的经费、有效的激励措施与制度保障、多样的教学设施与平台、优秀的教与学的服务机构)。这些核心要素的分析为指标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理论支撑部分的主要内容已发表,详见余秀兰、宗晓华. 《一流大学的一流本科教育:特征与评价》,《江苏高教》2019年第2期,总第216期,第4-11页。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指标设计

从投入、过程和结果三个维度,构建了涵盖本科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

表1  “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分类卓越”、“分类一流”、“分类评价”的思想,不同类型高校的本科教育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并非所有类型高校的“榜样”。因此,该指标体系并不直接适用于应用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本表引自“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的研究”课题组.《“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与排名》,《江苏高教》2019年第2期,总第216期,第1-3页。转载请注明出处。

四、评价结果

课题组根据公开、权威数据,利用大数据收集处理方法,使用最严格的校对与编程技术,最终构建涵盖13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数据库(不含3所军事类院校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利用上述数据库,对“双一流”建设高校进行排名,取综合得分前100所高校进入“百优榜”:前10名为A++类高校,第11-30名为A+类高校,第31-50名为A类高校,第51名及之后的为A-类高校,这种分级与我国1240余所本科高校的前1%、2%、5%、10%的数量可大致对应起来。

表2  “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


本表引自“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的研究”课题组.《“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与排名》,《江苏高教》2019年第2期,总第216期,第1-3页。转载请注明出处。

 

五、政策建议

第一,施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评价。一些综合排名靠前的高校并未在本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中表现出预期优势。这反映相关高校并未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未来可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基础上,施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评价。

第二,加强宣传引导,委托第三方,研制和发布《“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年度监测报告》。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牵头,建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的协同平台,设计数据治理框架,委托在本科教研方面拥有长期积累的第三方,研制并定期发布“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年度监测报告,为相关部门和高校提供信息咨询,突出评价应用与服务决策功能。

第三,实施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全面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彰显“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设置专项资金,引导高等学校认真研究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教育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带来的严峻挑战,全面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质量文化,在专业结构优化、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信息技术融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第四,夯实通识教育基础,精炼本科专业设置,构建具有雄厚科研实力支撑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适应大类招生的改革趋势,夯实通识教育基础,激发学生志趣与投入。同时,精炼本科专业设置,削支强干,凸显各高校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形成教科融合、本研贯通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