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正文

“2019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别敦荣:超越过度专业教育——70年高等教育教学嬗变

发布:2019-11-12 10:50分享:

本文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教授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所作的主旨学术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别敦荣,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山东省高等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教学会常务理事等。长期参与教育部高等教育政策咨询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曾主持40余所大学战略与规划的编制;曾赴法、美、日、加、俄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访学,曾受邀为国内外300多所大学作学术报告。主要研究高等教育原理、大学战略与规划、大学教学与评估等,出版了《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现代大学制度原理与实践》《高等学校教学论》《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等30余部著作,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

 

大学教学改革要改什么?我认为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改革:一是超越过度专业教育,二是要消除“水课”。

首先来谈谈过度专业教育。

1949年以前还不存在真正所谓的专才教育。因为专才教育往往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社会职业专业化比较发达的基础上。不论是清末时期还是在民国时期,我国工业化发展都处于初步阶段,社会职业专业化程度才刚刚开始,大学培养专才的用武之地非常有限。另外,当时大学的专业化程度不可能很高,当时的专才教育与后来的专业教育之间存在重要差异。正因为如此,当时大学教育基本上是通才教育,大学只设系科、不设专业。自1952年开始,我国的专业教育才得到发展,也由此渐渐出现过度的现象。

出现过度,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我国的院系调整。国家在发展综合大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它们的任务是根据国家的需要、培养各种专门的高级技术人才。而综合性大学的任务则是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和中等学校、高等学校的师资。第二,全面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经验。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主要是围绕专业教育展开的,苏联专业教育模式完全彻底地替代了我国大学原有的通才教育模式,此后在很长一段时期,通才和通才教育在我国高校无人提及,专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唯一选择。第三,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专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地位的确立与我国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形势有密切关系,与全面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密切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它能更好地满足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第四,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部于1952年提出:“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专业教育不是问题,但专业教育的绝对化、过度化,便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专业教育自引入我国便注定会成为一种过度教育模式,主要表现为:在所有各级各类高校实施过度专业教育,过分放大了它的适应性,忽视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全国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的过度专业化使专业教育绝对化,且过度专业教育刚性、孤立的实施更使其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有限的社会适应性和片面的人的发展追求弱化了其教育功能,窄化了各级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过度专业教育背离了高等教育以人的养成为根本的宗旨,以培养能够满足经济生产需要的人为目的,而不是基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过度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一个概念,虽然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但过度专业教育已经背离了专业教育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松动和国门开放后世界文化科技发展成果的涌入使过度专业教育的适应性捉襟见肘。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人才素质、满足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的多样性发展要求,成为我国各级各类高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过度专业教育由此有了一些突破。微观上:一些高校允许学生在公共课和专业课之外,选修一到两门课程;在无法突破专业限制的情况下,个别高校开展了主辅修制的改革;有的高校开始允许学生转换专业。宏观上:教育部对全国高校专业设置进行了多次调整。每次调整的具体动机都有所不同,但改变专业设置过于狭窄、社会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是一条不变的主线,每次调整都力图减少专业数量、扩大所设专业的覆盖面,以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政策激励下,高校破解过度专业教育的努力也渐次从多方面展开,如提出与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开设人文讲座、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成立实验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等。

突破过度专业教育可能是比较容易的,但要超越过度专业教育则要困难得多。过度专业教育依然根基牢固,改革仍然任重道远。超越过度专业教育,既是一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更是一场高等教育教学思想革命。超越过度教育,走向多样化的专业教育,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

那么,我们怎么发展多样化的专业教育呢?第一,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明确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校因其办学层次不同、学校类型各异,所要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体现在专业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应有明显的不同。第二,要求不同学科专业根据自身逻辑和规律建构专业教育体系。不同学科专业不但知识体系差异悬殊,而且影响人发展的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学科专业教育必须尊重学科专业特点,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方案和实施过程。第三,要求专业教育走出专业本身,在与其他专业和学科的融合中实现更大的教育价值。实施多样化的专业教育,就要使专业具有开放性,所有专业都拥有适度的弹性,不同专业之间可以相通。

接着我们来谈谈大学教学改革的第二个方面,即消除“水课”。

什么是“水课”?我认为凡是符合以下标准之一的课就是“水课”:一,照本宣科的课是“水课”。即照着教材讲,对着PPT念的课。二,老师唱“独角戏”的课是“水课”。即老师从头讲到尾的课。三,“满堂灌”的课是“水课”。四,让老师讲出“病”的课是“水课”。这个“病”就是职业倦怠感。即从教学中老师感受不到个人的价值,无成功感;从教学中感受不到教学的乐趣,无快乐感;从教学中体会不到学生的成长,学生与老师隔绝。五,让学生被动学习的课是“水课”。

在现代社会中,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大学课程的根本目的,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发展、建设性发展才是关键。目前我国国内的大学普遍存在“一本书现象”,即教一本书、学一本书、考一本书。学生只知道学教材,而很少读一些有价值的学术专著,这是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我们要从传统教学走向现代教学。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减少直至消除“水课”呢?这不单单是老师和学生的任务,这与我们的教学管理、培养方案的修订、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学的要求等等高度相关,所以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可以找一个突破点,我认为从老师的方向去努力是一个可能的方向。

通过老师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建立新的教学形态,要抓好几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学设计这个环节。教学设计要设计好这三个方面:第一,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中既要包含教师教的内容,也包括学生学的内容。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有三个层面,即学科领域的知识、未知的知识、经验知识。在这些知识中,学生看不懂的、找不到的、不会的内容,就是老师要教的内容。第二,设计教学问题。教学问题包括教师教的问题和学生学的问题。对于已知的知识,老师要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改变原有的陈述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对于一些需要深入思考、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去完成。第三,设计教学组织方式。老师要设计好学生的课前学习时间和和课堂教学时间,课堂上要用一半的时间进行教学,另一半的时间则拿来给学生进行课前学习的展示、交流和汇报,这样的课堂才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课堂,才是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结合的课堂,才是教材学习和课程领域知识整合学习相结合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有意义的,对于老师来说才是具有挑战性的,这也正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之处。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紫荆。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