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正文

“2019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华桂宏:高等师范教育质量提升:“GPS”模式与思路

发布:2019-11-19 14:16分享:

本文为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教授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书记校长论坛上所作的专题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华桂宏,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经济学教授(二级)、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8 -2022),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商业会计学会会长,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金融发展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统计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出版个人专著《有效供给与经济发展》等2部,合著《供给学派》《走进欧元》等著作5部,合作撰写《经济学基础》《国际金融学》等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2003年入选江苏省跨世纪人才培养“333工程”第二层次。获“全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和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4项。

 

一、牢记师范教育使命,努力提高培养质量

江苏师范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区域引领性示范高校,坚守苏北67年,铸就了深厚的教师教育底蕴,形成了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目前,学校有16个普通本科师范专业,基本全覆盖,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已成为学校学生的主体,占50%左右。学校累计培养师范类毕业生和教育硕士7万余名,对2万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学历补偿教育,开展在职教师培训3万余人次。2019年师范专业录取本科生2502人,占比53.13%。2011年,学校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工作,实现了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目前,学校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5项是和中小学合作。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拥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20个省级品牌、一流专业、特色专业中,师范类专业12个、占比60%。11个省重点专业类中,其中师范类专业9个、占比82%。4个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全部为师范类专业,占比100%。学校一直致力于构建“UGS方协同”的师范生培养模式,“U”代表高校,“G”代表政府,“S”代表中小学。学校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动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三方协同创新机制。“三方协同泰州模式”获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充分肯定。

二、专业认证与“GPS”师范生质量提升模式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没有“范式”paradigm),我们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共同语言”还不多,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研究。“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Revolutions)(1970中系统阐述的。简言之,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目前,以“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已成为共识,并基于此展开不同模式的探究。

GPS”师范生质量工程提升模式,“G”即“Goals”,把培养“四有好老师”作为目标导向;P”即“Problems”,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痛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S”即“Solutions”,针对出现的问题,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党的十九大中关于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发展目标,从源头上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势在必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了“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的目标任务。有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是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提升师范生质量,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四有好老师”的总体要求,优化培养目标。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通过教师的广泛讨论,成为大家广泛理解和认同的、内化到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目标。

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为痛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首先在痛点问题上,通过科学的诊断,发现影响师范生培养质量的短板所在,尤其是在课程结构及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的支持、教育实习与课程之间的互动、单个教师的教学与师范生培养全过程的联系等。其次,在热点问题上,当前经济社会加速变革,科技日新月异,师范生培养模式和路径需要加强适应性,通过自身的不断革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地向教育领域渗透。高质量的师范生培养意味着培养出的师范生需要具备能够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最后,在难点问题上,注重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所遇到问题进行大样本调查和科学研究,发现其根本原因所在,找出导致各种问题的主要矛盾,增强解决方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关于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第一,强化师范生培养内部运行系统的严密性。从培养目标、课程方案、教学策略、管理体制、师范生评价等方面完善师范生培养的内部运行系统。在培养目标方面,重点强化培养目标的前瞻性与可解释性,以及全体教师对目标认同感。在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方面,重点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对当前师范生培养的要求,二是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课程关联,三是任课教师自身专业胜任能力。在教学方面,需要着重考虑如何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管理方面,重点强化教师对师范生培养整个方案和师范生成长全过程的理解,进行全过程管控。在评价方面,健全评价对师范生培养改进的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各类评价的反馈作用。第二,培育有效的外部保障系统。一是在时间、空间及经费等多方面为师范生培养过程提供适时支持;二是加强第三方评价,从与内部评价不同的视角进行评价与反馈,尤其要加强有关数据的收集,并将评价过程中所得数据作为师范生培养改进措施的支撑;三是强化外部监督机制,避免师范生培养方向的偏差。第三,推进师范生培养结构性变革。要探索师范生培养的微观模式,探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模式、师范生的实践模式、师范生进出机制等。从宏观模式的角度,要加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本硕一体化等方面的探索。

三、基于“GPS”模式的师范生培养“三问”

第一问,关于师范生培养目标的特异性方面。“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教师:“教师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那到底什么人群适合就读师范专业?肯定不是高分。什么样的教育能够植入“仁爱”基因?肯定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抑或课堂教学。什么质量的“结果”是认证的标准?目前以“结果导向”的认证方式急需深究和细化。

第二问,关于师范生培养过程的复杂性。知识、能力与素养是平行关系吗?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只占“好老师”的四分之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专业知识在师范生的“知识框”中所占比例多少为宜?现在急需培养更多适应多学科教学的乡村教师。课程设计与传授怎么才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怎么以学生能够成为“人师”为中心?“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有效吗?现在的师范生有多少不是“放羊式”的实习?“UGS三方协同”培养模式怎么才能够各负其责和有机联动?现有的教学创新并不能解决以上师范生培养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值得进一步深思。

第三问,关于师范生培养改革的支撑性。为什么存在大量编制内教师不在教学岗位的问题上?为什么曾经教师热衷于“家教”?因为教师行为约束和淘汰机制缺失。为什么师范生教育投入需要加大?因为经费缺乏已经使得师范院校的环境、条件远不如普通中小学了。“放羊式”实习教学的重要原因是经费投入的不足。为什么实践教学的“UGS”联动不尽人意?原因包括不能胜任、无法协调和不愿接受,期望“UGS三方协同”能够成为师范生联动培养的常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师教育学科亟待提上议事日程,教师教育研究亟待加强!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华玉珠。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