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正文

“2019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金久仁: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形态嬗变及其限度

发布:2019-12-04 09:46分享:

本文为南京邮电大学金久仁副研究员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所作的专题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金久仁,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行政与管理研究。主持完成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省教育规划重点资助项目等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1部; 1篇咨询报告获省领导批示;在《江苏高教》《教育发展研究》《教育与经济》《教育科学》《群众》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网刊)、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全文转载;部分成果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一等奖。

 

一、信息化:高等教育教学必须面对的时代背景

信息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正在经历的第三次重大革命。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现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在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后,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当信息革命成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重大革命,信息化便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显著的技术性特征,无论愿意与否,高等教育教学已经被裹挟着带入“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联姻”已成为“不可逆”的时代趋势。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必须要实现从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型,而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的技术性特征就是信息化。所以,在信息化背景下,适应信息化发展是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形态嬗变:高等教育教学可能的“四个转变”

场域上由课堂发生型向时空自主型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突破传统教育行为发生的时空限定,为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场域从课堂转向课堂以外的更多空间提供了技术支撑。“现行教育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控制,即给予学生、教师、学校时空上的限制。”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活动一般在固定课堂内发生的限定而得以自主安排。主体上由教师主导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上,基于教师知识权威所形成的教师绝对主导地位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信息化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为“去教师权威化”提供了可能;其次,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获取课堂内知识以及课外知识提供可能,还为学生提前获取知识提供可能,基于学生获取知识前置之后的课堂改革成为新型教学活动的必然;最后,现代信息技术将使传统“垂直”授课的教学模式转向“水平”教学模式,使得过去由基于知识权威所形成的教师主导下教学活动逐渐向师生基于互动所形成的平等师生关系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活动转变成为可能。内容上由文本确定型向信息多元型转变,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技术手段对课堂教学形式产生较大影响,而且作为知识本身对教学内容也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信息化作为现代性的七个典型特征之一,信息素养已经成为21世纪的现代人核心素养;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拓展教育文本内容,也作为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平台将公共知识向包括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公众开放,为大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多种路径选择。方式上由传统灌输型向自主构建型转变,信息化背景下正发生着一场由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大学教学手段的改革与重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信息教学平台的建设,学生可以基于个性化发展与自我知识建构的需求,随时随地通过与丰富的网络资源连接来开展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三、变革应对:教学主体的行为选择

创新是高校应对教学形态变革的根本要求,在现代信息技术引领下,教育变革是在全球范围内社会各领域都发生变革的宏观背景下教育教学形态深刻变化的过程,而赢得这场大变革的根本之道在于教育理论、技术和制度的“三重创新”。理论创新在于回答好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下高校教育教学“何去何从”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技术创新在于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课堂、校园信息化等硬件建设和教学数据库、教学平台及相关配套软件研发;制度创新在于优化顶层设计,将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制度贯穿到围墙之外的学分认定、课时认定、学业辅导等各种教学实践中,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之间无缝对接提供“法定”保证。从“授以鱼”走向“授以渔”是教师应对教学形态变革的重大转向,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场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师生关系等变革趋势,将对教师产生“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等影响,教师由过去基于“知识垄断”所形成的知识权威在信息化时代的“教”正在不断弱化,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教师知识传授的“教”无法替代,而是基于耳濡目染的“育”是现代信息技术所无法逾越的。所以,教师应注重从传统“教”向“育”的角色转变,在“育”的过程中注重从“授以鱼”走向“授以渔”。从“被动”走向“主动”是学生应对教学形态变革的必然要求,突破时空限制后的学习必将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文本、以班级为组织的课堂教学等“管控—集中”学习式,自主的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新常态。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态变革不仅是高校内部主体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也是政府在治理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从政府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来看,通过有序的制度供给确定“游戏规则”是政府引导包括教育信息化在内的社会各项事业的前提条件。这种“游戏规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引导规则,通过文件、政策、规划等制度性安排,确保教育信息化在社会发展的宏观系统中拥有“一席之地”;二是负面控制规则,为高等教育教学形态变革提供严格的约束条件。

四、变革限度:技术服务于教学的本质要求

首先,技术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影响具有有限性,任何一项技术作为工具都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但技术是否必将与某一领域发生变革式影响,不仅取决于技术水平和领域特性,也取决于使用技术的具有能动性的人的态度。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到现代的电视技术,都对高等教育教学产生重大影响,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项技术作用于高等教育教学后发生“裂变”进而催生出一种在本质上有别于传统教学形态的新教学形态。那么,现代信息技术何以突破过往的造纸术、印刷术、电视技术等技术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而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目前尚没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对这一问题给出肯定的答案。其次,教学内容对技术引发的变革具有约束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五育”,表明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是由“知识”与“道德”共同组成。但现代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教学形态的影响往往是“知识”传授方面,而“育”仍是现代信息技术无法逾越的鸿沟。再次,教学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于教学形态的变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基于“去权威化”所造成的教师中心地位将逐渐边缘化,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会千方百计固守而不是推动对现有教学的变革;另一方面,技术作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技术手段”在学生的记忆中往往是生硬的,而伟大的教师对学生所产生的“育”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最后,有效的教学具有场域情境性,学校教育场域作为教学活动的物理空间,空间内的情境化约束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对教学形态进行颠覆式的变革。在学校特定育人场域内所形成的教与学的情境,特别是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教学活动对场域提出的情景化要求,约束了高等教育教学形态的变革。

只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才会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任何企图通过强制性的“技术嫁接”与“融合”实现标准与形式统一的“规范化”教学程序都可能是徒劳的,因为任何试图用技术手段去实现高等教育教学形态的本质变革都将因“教”与“学”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人而变得复杂。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余苗。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