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高教时空正文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玉琨细说校长的专业化发展

来源:教育治理研究发布:2020-10-30 11:08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玉琨先生在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峰论坛中作了一场题为《校长的专业化发展》的主旨报告。以下为发言的文字整理(由陈教授本人提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同仁:

非常高兴有机会今天能在首发会上发言。能感受到各位对《回望——大学校长口述》这本书的期待,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有机会学习各位大学校长办学的理念与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本来我拟讲的题目是:“大学之理与大学治理”,宣勇书记挖了个坑说那个题目是留给别人讲的。叫我来讲校长的专业发展,在这些知名的资深校长面前讲校长的专业发展好像不太妥当。讲专业发展就要讲什么是专业、专业与职业的区别,讲专业精神、专业修养、专业道德、专业伦理追求、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各个概念。因为时间有限,且这些问题在今天一批资深大学校长面前谈论毫无意义,所以我就直接跳过去了。

我认为有一很重要的问题,值得讲一讲:学校的校园精神问题。在我看来,提升一个学校首先要提升学校的校园精神,提升一个教师首先要提升他的价值追求,提升一个学生首先要提升他的人生目标。

校园精神在我看来非常重要,这个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校园精神?所谓精神,中文很有讲究,“精”,米字旁,它意味着人如果吃不饱饭,就不会有精神,所以主席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吃饱饭非常重要。校长的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我们教师肚子能填饱,待遇能提高。“神”,示字旁,即展示的意思,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就有面子。吃饱饭、有面子才会有精神,饭吃不饱,面子没有,这个人是没有精神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校长的任务就是用他的精神来带动,或者说是引领教师精神的提升。今天我们俞立中校长在座。他很有管理能力,专业能力很强。在某种程度上,在我看来,校长的领导能力就是哄人高兴的能力。哄得教师愉快,教师能够以更饱满的精神贡献自己的学术。这是我一个亲身的感受。在06年时候,华东师范大学接受教育部MPA专业评估,为此学院花了50万,俞校长没有给我钱。我当时是院长,同时也是教育部中学校长中心主任,于是从校长培训中心拿了50万改善了公共管理学院MPA中心的教学条件。一次见到俞校长,我说“俞校长你这50万还没给我”,俞校长说“反正你是从左口袋拿进右口袋,只要没有拿进自己的口袋就可以了。”不给我钱,哄得我很开心,就是一种能力。校长如果有这样的能力,那么学校就会朝气蓬勃。

当然,校长要以一种正确的理念,去引领学校的发展但是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来看确确实实我们的学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的混乱。我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这个混乱的理念可能在中小学更为严重。现在有不少学校都在讲“一个好的学校就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学校”。如果这句话单独拎出来讲我认为是很有问题的。“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这句话合适不合适?我看来这句话在十年、二十年前大概还可以。原因是在那个时候,我们更讲究统一性,提出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时代到了今天,回过来看一看,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很重要的在于让学生,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接受社会主流的、核心的价值观。所谓“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也就是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来办教育,按照学生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的规律来办。但是,请大家千万别忘了,教育有两个属性,一个是规律性,一个是目的性。我们讲适合人的教育,是从规律性上来说的,教育的目的在哪里?目的丢掉了,那是要出问题的。从今天香港、台湾来看,给了我们一个重大的警示。在这个意义上,作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适合教育”,两句话必须要放在一起讲,如果我们仅仅讲半句,我认为都会有问题。

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任主任的时候,我曾经对校长们说过,一个学校如果学生高考或中考没有成绩,那是过不了今天的,因为社会不会同意,家长不会同意,你的领导也不会同意。但仅仅这句话是远远不够的,这两句话要一起讲,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社会向你要人才,如果你(校长)给的只是分数,那是远远不行的。前面管培俊会长提到要辩证地认识问题,“适合学生”是为了让学生“适合教育”,适合我们国家的需要。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教育可以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个人为本的,或者说是以每个学生的意愿办学的。另外一种教育,是国家本位的,是按照国家意志来办的,如果教育脱离国家的需要,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罗素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教育的国家主义是合理的。否则我想国家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巨资投资教育,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价值在哪里?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在当前,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着生产掉链、科技脱钩,教育交流受阻的巨大挑战,我们特别应该注重国家的需要,就像总书记讲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现在不少教育界人士,包括有些领导都在大谈教育要适合每个学生”,但应该加上后半句,适合每个学生最终是为了让学生适合我们的教育”,使他能够顺利地尽早养成家国情怀,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落实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有本科教育还是相当不错的,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劳动者,但是创新精神与能力还很缺乏。一位大学校长说:“我们学生不会提问,有点傻气”。这句话确实击中了中小学包括大学教育在内的弊端:学生学了一大堆知识,但没有把知识转化为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个校长他是怎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在前两年他不让博士研究生做任何的课题,只让他提出问题。他把这一过程称为“脱傻”。开始的时候,学生提的问题很幼稚了,上百度就能得到答案。过了半年,学生提的问题百度上找不到了,但在专业论著中已有答案,他还不满意,让他继续“脱傻”。直到他认为,学生提的问题能把导师给问住了,那就可以做研究了。

关于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刚才瞿振元会长也说了别把教学和科研隔离开来,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一定是教学和研究相统一的,教师要做研究,学生也要做研究。

所以,我始终在强调大学乃至是中小学,要把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统一起来,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这种意识要深入到每一个环节,我称为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常态化。如果没有研究性学习的常态化,我们培养人才是不能适合这个时代需要的。非常高兴我最近正在做一件事,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这两天上海市政府已经发布,十月末有一个世界顶级科学家论坛,在上海召开。在18年19年的前两届顶科协关注的是科学研究,所以有不少分论坛聚焦于量子,聚焦于人工智能,聚焦于生态研究等等,但从今年开始,这个协会要举办科学教育分论坛,为此,我们在全国征集了千所学校建立了一个“顶级科学家协会实验基地校”,去推动我国的科学教育,实现科学家的代际传承。10月31日举行分论坛,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菲尔兹奖获得者将云集上海,届时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将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非常希望这一工作能得到各位的支持。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尤其我想祝贺宣勇书记,主编了《回望——大学校长口述》这本书,并捐赠给了本次大会,其意义非常重大。

我一直说,其实我们教育科学的发展,总结大中小学的校长与教师经验非常重要,把很多人认为不可言传的知识通过“口述”记录下来,这叫“隐性知识显性化”。我不否认,确实有一些知识很难言传,但是,大量的校长、教师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是可以言传的,因而需要我们研究工作者去发掘。当然仅仅只有这一步是不够的。下面一步就是把“零星知识系统化”,在全国教育“十四五”规划课题专家咨询会上,我提到,当今的教育科学很难说已经真正称得上“科学”的,因为仔细去研究教育学可以发现它并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很多人敬畏教育,但并不敬畏教育学,其原因就在于教育学没有系统化。教育学可以有不同的流派,而且一定会有多个流派,但不管是什么流派,教育学一定要注重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揭示当然要建立在教育工作者“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基础上。

口述史的研究非常有意义,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财富。祝贺宣勇书记,感谢各位校长给我们教育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谢谢大家!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