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高教时空正文

陆根书 | 对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来源:江苏高教发布:2022-01-05 10:27分享:

作者简介/陆根书,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22年第1期1-7

文章摘要


C:

经济的新发展形势、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使命、新需求、新任务、新要求,要求着力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明确什么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具有什么特征,如何建设。文章围绕其中一些关键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政策建议。





观点摘编


1.在经济发展不断向高质量发展形态迈进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也必须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这是因为经济的新发展形势、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使命、新需求、新任务、新要求,必须着力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2.不同的人对质量、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是非常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可以从高等教育的目的性、转化性、超常性、责任性四个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发展水平作一些解读。


3.笔者认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应该至少体现如下一些特征: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教育,让学生得到主动充分发展;能够提供公平的高等教育;能够提供结构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质量是高的;能够提供更高效率的高等教育;能够提供多元多样的高等教育;能够提供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等教育。


4.笔者认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健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提高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积极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推进不同区域、层次、类型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优质、公平、多样、均衡、开放发展;健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完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保障体系。


2021年3月正式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四十三章明确指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自然离不开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而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则需要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何谓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有何特征?如何建设?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提供正确指引和方向。


为此,本文将围绕为什么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何谓高质量、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有何特征、如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为什么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高质量发展问题最早是在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刘鹤在《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文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在推动经济建设不断向高级形态迈进过程中形成的。党的十三大强调了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的问题,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经营为主;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则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他指出,理解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把握其内涵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的发展,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是创新驱动的发展,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这对我们理解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特征与意义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在经济发展不断向高质量发展形态迈进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也必须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这是因为经济的新发展形势、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使命、新需求、新任务、新要求,必须着力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0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发展形势对高等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使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对高等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的使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在新的时期必须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作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以高等教育现代化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02

经济发展新阶段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了新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高等教育领域,我国也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量的发展问题。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4.4%,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优质高等教育供给还相对稀缺,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尚未解决,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努力解决好“上好学”的质的发展问题,在高等教育质量大幅提升过程中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增长。


03

新发展理念对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提出了新任务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3]。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由强调数量、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04

经济新发展格局对增强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4]。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5]。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高等教育输送高质量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循环,实现高等教育与科技、产业、社会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与我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需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合作层次与水平,实现高等教育自身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结合。



二、何谓质量、高质量



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需要了解什么是质量、高质量。对此,许多学者和管理人员对此作出过讨论。例如,吴岩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应紧紧围绕“四个质量”做好工作。


一是根本质量。立德树人成效是衡量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高质量高等教育,核心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二是整体质量。要从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看质量,完善高等教育布局,做强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三是成熟质量。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要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建立与这一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四是服务质量。面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锐实力,发挥国之战略重器的作用[6]。


质量可能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最难定义的概念之一。Garvin在系统总结文献的基础上,认为不同学术领域对质量概念的界定涉及如下五个不同的方面:一是卓越的定义(Transcendent definitions)。这类定义是主观的、个人的。它强调永恒性,但是往往超出测量与逻辑描述的可能。二是基于产品的定义(Product-based definitions)。认为质量是可测量的变量,测量的基础是产品的客观特征。三是基于使用者的定义(User-based definitions)。质量是使消费者满意的手段。这类定义是个人的和部分主观的。四是基于制造的定义(Manufacturing-based definitions)。质量被视作与要求和规格的一致性。五是基于价值的定义(Value-based definitions)。这类定义与成本相关。质量被视作是提供有成本效益的产品[7]。


Garvin认为,我们在讨论产品的质量时,可以从如下八个基本方面展开:一是性能(Performance),例如毕业生具有哪些主要能力。二是特征(Features),产品性能要发挥出来,它需要具备的特点。三是可靠性(Reliability),产品无故障工作一定时间的可能性。四是一致性(Conformance),产品与标准或规格的一致性。五是耐用性(Durability),例如学生学习的知识发挥作用的时间有多久。六是服务性(Serviceability),例如如何处理学生的投诉等。七是美观(Aesthetics),产品看起来、听起来等如何,它和个人的偏好或判断有关。八是感知的质量(Perceived quality),也是个体主观的评价与判断[8]。


Harvey和Green在讨论高等教育质量时,借鉴Garvin等人的研究,认为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是把质量作为卓越的(Quality as exceptional),质量意味着与众不同、卓越或超出了很高的标准,或满足一系列要求。二是把质量作为完美或一致(Quality as perfection or consistency),它关注过程和预期被完美地实现的一系列规格,意味着零缺陷、完美。三是把质量理解为符合目的的程度(Quality as fitness for purpose),质量与产品的目的相关,指产品或服务符合目的的程度。四是把质量理解为是否物有所值(Quality as value for money)。五是把质量理解为转化(Quality as transformation),强调理想的过程应该引起质的变化[9]。


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判断高等教育质量时采用的视角或标准可能也是不同的。例如,高等教育的资助者可能理解的质量是物有所值,希望投资能够有好的回报。高等教育的使用者(如现在和未来可能的学生)理解的质量可能是他们接受的教育是卓越的,能够让他们在职业前途上保持相对优势。高等教育产品的使用者(如雇主)对质量的理解可能意味着质量是符合目的,希望学生具有岗位胜任力,能够在单位发挥其应有作用。高等教育领域从业者(如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理解的质量可能是指完美、一致,即能满足行为常模要求,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以获得工作满意度[10]。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质量、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是非常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可以从高等教育的目的性、转化性、超常性、责任性四个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发展水平作一些解读(详见图1)。


首先,从高等教育目的性看。它是否履行了立德树人的使命,培养过程是否透明公开,是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质量标准,是否实现了既定的培养目标,如果这些方面达到或超出预定的目标与要求,则可以理解高等教育目的性是清晰的,质量是高的。


其次,从高等教育转化性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投入,教师能否胜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是否有充分发展,如果达到或超出了既定的目标与要求,则可以理解高等教育的转化质量是高的。


再次,从高等教育超常性看。它是否可信、公平,声誉甚至排名如何,如果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是超常的,则可以理解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的。


最后,从高等教育责任性看。它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职业准备,教育资源是否充足,设施是否完善,质量能否持续改进,如果这些方面的表现是尽责的,则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的。




三、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有何特征



对这一问题,也有一些学者与管理人员作过讨论。笔者认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应该至少体现如下一些特征。


01

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教育,让学生得到主动充分发展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坚持“四为方针”,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回应学生“上好学”的教育诉求。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要在保住底线的基础上,为学生个性发展、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的机会和空间,最终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视角看,目前的高等教育离高质量发展还有较大的距离,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几年,我们曾对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并在调查中让毕业生对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经历进行评价(见表1)。



陕西高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共170456人(不包括到军队等国防单位服役等特殊类型的毕业生),其中有44330人回答了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26.01%。在调查中我们在借鉴Mclnnis等人修订的课程学习经历调查问卷[11]的基础上,引入了自主设计的“课堂学习环境调查问卷”[12]的部分题项,以及有关毕业生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等。对调查工具信效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它能够对高校毕业生的课程学习经历进行科学有效、可靠的测量[13]。毕业生对这些题目的回答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5 个等级,并分别被赋值为1、2、3、4、5。从表1可见,就整体而言,如果将课程学习经历各维度的满分5分制转换为百分制的100分,则陕西高校本科毕业生在课程学习经历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介于65~75分之间。这一状态和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02

能够提供公平的高等教育


一般在讨论教育公平时,大家的关注点往往在基础教育阶段。其实,高等教育公平也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公平、机会均等?一些学者曾提出过一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分析框架。


Levin教授在分析当时西欧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状态时,提出可从接受教育机会的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access)、教育参与的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participation)、教育结果的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results)、教育效果对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effects on life chances)四个不同维度来观察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状态[14]。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族群、类型的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存在较大差异;在学生进入高校后,不同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也有明显不同;学生在毕业时,他们获得的就业机会与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从我们的跟踪调查数据看,人力资本因素在其中起的作用有下降趋势,而社会资本因素在其中起的作用则有上升趋势,这说明高等教育结果的均等、高等教育效果对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还存在问题,需要大力加以改进。


Rae教授则认为,讨论均等问题,可从均等的对象、均等的范围、均等的目标、均等的价值、均等的相对性等不同维度展开分析[15]。


关于均等的对象,在高等教育上的均等问题,均等的对象自然是学生,然而在决策上可以有三个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一是简单的个人均等;二是以组别内的个人为对象的均等;三是以组别之间的个人为对象的均等。


关于均等的范围,涉及要求均等化些什么(均等的所得范围)和可以均等化些什么(均等的分配范围)两个方面。当然,前者的范围总是大于后者的,我们往往因为资源的限制而不能满足要求的均等。


就可以均等化些什么而言,则又可以从边际的均等(仅从分配范围考虑)和整体的均等(仅从所得范围考虑)两个不同方案中作选择。


关于均等的目标,是强调结果均等,还是机会均等;是强调配备上的均等,还是前途上的均等?关于均等的价值,是考虑数量上的均等,还是个别化的均等;对上述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选择,就会达至不同的均等效果。最后,Rae强调,均等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均等。


在现实中,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或均等的状态如何呢?梁晨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入读北京大学等高校的机会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例如,在1995-1999年间,干部子弟入读北京大学的辈出率是23.04,同期农民子弟的辈出率是0.23,二者相差超过100倍;在苏州大学,二者相差虽然没有在北京大学那么大,但也相差22倍之多[16]。从Yang和Wang对中国不同地区青年进入研究型大学学习的机会、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到,不同地区青年人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分享的教育资源也存在很大差异[17]。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解决高等教育公平、机会均等问题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03

能够提供结构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质量是高的


表2简要罗列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分布情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差异程度是很大的。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切实解决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以便更高效、合理地配置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要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和提质增效。在省域内,也要解决好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的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问题。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类别的高等教育也要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04

能够提供更高效率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效率涉及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时的投入产出情况。一个高效率的高等教育体系,从学生的视角看,应该能够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学有所为、学有所得;从高校的视角看,应该能够让高校紧贴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解决好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科学研究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从社会的视角看,应该能够科学平衡政府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鼓励和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05

能够提供多元多样的高等教育


经济社会需要是多元多样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多样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元多样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应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而更新发展。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投资体系应该是多元多样的,既要积极推进公办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也要为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既要有学历高等教育,也要有非学历高等教育;既要有政府的财政性投资,也要大力吸引社会力量办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健全和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以满足不同类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06

能够提供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等教育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不是面向过去、现在的,而是应该面向未来的。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等宏伟目标。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表了《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报告,从不同方面勾画了2050年后世界教育发展图景[18]。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面向2035年、205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周期,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



四、如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01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要落实好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要把高质量作为检验标准,从体制机制、结构类型、评价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制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进行分析,推动高等教育向高质量迈进。


02

健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提高高等教育治理能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面向未来,在制度、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大胆尝试,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通过完善高等教育制度,优化高等教育治理结构,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03

积极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推进不同区域、层次、类型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要依据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对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明确不同区域、层次、类型的高等教育布局和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学科专业布局。要发挥高水平大学主力军作用,突出培养质量、办学特色和实际贡献,培养更多一流人才。要通过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推动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水平。要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紧缺人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厚植人才优势。


04

促进高等教育优质、公平、多样、均衡、开放发展


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必须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构建优质、公平、多样、均衡、开放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缓解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焦虑感、不安感,提升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获得感。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优化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布局,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通过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教育分工,推进形成新的国际高等教育格局。


05

健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需要高校聚焦国家战略需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释放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培育创新动力,加快技术攻关,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同时,要把科研成果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


06

完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保障体系


要进一步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行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高校教师队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优化高等教育投入结构,建立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经费使用机制。要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助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1-12-16].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3]刘鹤.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11-2406.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1-12-15].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5]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11-2506)。
6]吴岩: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应紧紧围绕“四个质量”做好工作[EB/OL].2020-09-15[2021-12-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883555257574067&wfr=spider&for=pc.
7][8Garvin D A, Quality W D P. What Does Product Quality Really Mean[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84, 25: 25-43.
9Harvey L, Green D. Defining Quality[J].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993, 18(1): 9-34.
10Srikanthan G, Dalrymple J. Developing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for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2003, 17(3):126-136.
11McInnis, C., Griffin, P., James, R., & Coates, H.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CEQ) [R].Melbourne: Higher Education Divisi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2001.
12]陆根书程光旭杨兆芳大学课堂学习环境论课堂学习环境与大学生学习及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3]陆根书李丽洁大学生课程学习经历测量工具设计与基本特征分析——基于陕西高校 2018 届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0, 38(11): 78-89.
14Levin H M.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 Western Europe[J]. Social Problems, 1976, 24(2): 148-172.
15Rae D W, Rae D W R, Yates D, et al. Equalitie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16]梁晨李中清张浩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 (1952-2002)[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1):98-118.
17Yang P, Wang R. Central-Local Relations and Higher Education Stratification in China[J]. Higher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20, 79(1): 111-139.
18Common Worlds Research Collective, 2020. Learning to Become with the World: Education for Future Survival[R]//.Paper commissioned for the UNESCO Futures of Education report(2021). [2021-12-16].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4032?1=null&queryId=60963cb3-03d5-40e1-9c8d-b7932a8b5571.













论文完整版请移步官网下载:


www.jiangsugaojiao.com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