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高教时空正文

陈洪捷:高等教育体系的等级化及其问题

来源:里瑟琦科教观察发布:2022-04-15 10:39分享:

打开中国大学的网页,我们可以看到,所有“211”大学,或“985”大学都会强调自己是“211”大学,或“985”大学,或“双一流”大学。没有这些头衔的大学,也会说明自己是省重点大学或市重点大学等。大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头衔?这些信息有什么重要含义?这些头衔不仅仅是一种学术层级的标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层级的体现。

在高考报志愿时,每个考生都很清楚什么是“一本”、 “二本”或“三本”院校。一本是重点院校,二本是普通院校,而三本则是独立学院。三本之下,还有大专。对于考生来说,一本二本具有不可逾越的等级差异,录取的分数线会清楚地告诉考生将会进入哪个等级的大学读书。“一本”“二本”既是高校层次的符号,同时也是其社会地位的标签。

有人说,中国的大学大致可以分为“211”大学、“985”大学或“双一流”大学以及“双非”大学三类,这三类其实也是三个层级。在这种大的等级之中,还有一些更细致的等级,如“清北”、“C9”或“副部级”大学,或“地方高水平大学”或“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等等。可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实是一个等级化的体系,多种多样的大学头衔其实就是大学等级身份的标识,每一所大学也都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其中的层级和位置,而且会利用一切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层级,如果值得展示的话。

在等级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同的等级位置也就意味着资源和声誉的差异。处于这一体系高端的大学会享有更多的资源和声誉,而处于低端的大学则相形见绌,多少会有一些自卑感,所以通常都不安于自己的“位置”,总期盼着跨越层级,实现“升级”。低等级就意味着少资源、低声誉、差生源,而处于高端的大学无论在招生、招聘或在获得科研资助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最近有关于“第一学历”的讨论。不少大学在招收博士生时,很看重报考者的“第一学历”,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很强调应聘者的“第一学历”。而“第一学历”层次较低的学生或毕业生往往受到歧视。网上有毕业生说,他去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求职,面试第一名,但在复试中被刷了下来。公司解释说:第一学历不符合公司规定。该毕业生叹息说:“虽然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普通本科跳跃到了985高校,但是由于本科不是985,所以被淘汰了”。据说还有高校在研究生招生说明中,明确规定“不招收三本的学生”。那么,这些大学或用人单位为什么看重“第一学历”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在分为三六九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低端的院校地位本来就很低,对“第一学历”的歧视,其实是对“第一学历”背后高校的歧视。这种只认“第一学历”其实就是大学等级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既然有等级,就会有差序之别,就会有高下之分。当用人单位在大学毕业生和非大学毕业生之间进行选择时,会不太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学校出身,但如果求职者都是大学毕业生时,所毕业大学的等级层次当然就会成为选择的重要标准。

虽然我们都知道,一名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不能与所毕业的学校划等号,好学校也有差学生,差学校也有好学生。但是所就读高校的地位和声望无疑会给其毕业生贴上某种符号。既然高等教育体系是有等级制的,其毕业生也肯定是分等级制的。既然高校之间存在着“鄙视链”,其毕业生也难以逃脱这种“鄙视链”。

关于高考改革的讨论,其实也忽视了高校的等级体系因素。高考之所以如此重要,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正是因为考生面临的不仅是专业或大学的选择,其实是在高校等级之间的选择。进入高端层级的高校,就会享受高端等级高校的好处,而进入低端高校,就很难走出低端层级高校的阴影。有的考生宁愿放弃普通读本科的机会,而通过复考进入高端层级的大学。这种行为说明,考生们非常清楚高校的等级体系以及这种等级差异的后果。

其实,大学历来是多种多样的,从来就是一个等级体系。但是,大学的等级体系往往是自然形成的,牛津、剑桥因为历史悠久,杰出人才辈出,所以坐享等级体系中的高端地位,哈佛、MIT也是由于学术卓越,人才济济,所以荣享大学等级体系的翘楚地位,但是这些大学并没有“211”或“985”这类头衔。而我们的高校等级体系,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然形成的,但在更大的程度上则是各种政策的结果,比如“211”或“985”都是政府的项目,其背后都有专项经费或相应政策方面的支持,所以大学的等级体系是一种政府造就、体制认可的等级体系。由于有政府的加持,这种高校的等级体系则具有法定的权威性,为政府、高校和社会所认可和遵从。

我们往往会批评高校不安心于自己的办学定位,普遍抱有一种“升格”的冲动。所谓“升格”,其实就是在正式的等级序列中提高自己的等级地位。这些高校很清楚,等级地位的提高,就意味着资源的增加,声誉的提高,就意味着被体制认可程度的提高。而安于现有的等级序列,只能是一种暂时的、不得已的选择,所有办学的努力,最终都要体现在自身等级序列的提升。所以这种“冲动”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理性的选择。

由于高校的等级序列是由政府认可的,同时与政府所提供的经费和资源相挂钩,处于等级体系之中的高校必然要遵循这个等级体系的逻辑,所有学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业绩都必须转换成这个等级体系所认可的符号。因此,争取在这个等级体系中进入更高的层级,就成为大多数大学的核心追求。

等级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当然有其优势,但问题也是明显的,值得重视。

第一,等级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意味着资源分配的不均等,处于等级高端的大学永远能够获得相对较多的资源,而处于等级低端的高校在资源获取方面很难有大的突破。而且,不同层级高校之间在资源获取方面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第二,这种等级体系意味着发展机会的不均等,处于不同等级序列的高校永远处于不平等的发展环境,各种政策在实际上是不断强化这种等级序列或者制造新的等级。这种等级序列先天地包含着“鄙视链”的基因,多数高校的办学积极性和进取心会受到抑制。

第三,等级体系会诱导高校片面关注提升自身的等级层次,而不是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使其缺乏对学术特色和办学特色的真正追求。在这种等级体系中,高校通常会期望通过提升自身的等次层次来展示自己的办学业绩。

总之,等级化的高教体系不是一个开放和公平的体系,缺乏系统内部的沟通性和流动性,不利于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竞争和创新。



者 | 陈洪捷
来源 | 博士生培养
编辑 | Jessica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