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高教时空正文

探索教育博士协同培养新模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纪秀君 刘文彧发布:2022-06-23 09:53分享:

“哪些证据能支持你的观点或结论?什么理论能解释你的观点?什么实验能验证你的结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生物教师吴波正在指导学生进行“小鼠毛色遗传分析”实验,学生们已经习惯于他不停的追问。

2018年以来,吴波发表了17篇论文,获得了26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设计奖、16项国家级和省市级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他指导的40名学生在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中取得佳绩。这些亮眼的成绩,与吴波在东北师范大学4年教育博士的学习经历息息相关。“教育博士UGS(大学、政府、学校)协同培养模式,让我在理论思维和实践创新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长。”吴波说。

精准画像,推本溯源把握培养定位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是我国最高学历层次的教师教育,2008年由国家批准设置。作为全国首批15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单位之一,东北师大自招收培养教育博士生以来,始终致力于在培养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上有新作为。

2018年,国家实行了教育博士扩招计划,招生计划人数逐年递增。教育博士从招生、培养到学位授予均面临新挑战。

学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秦春生介绍:“学校调研、总结了全国教育博士近10年的培养经验后发现,教育博士培养面临着与教育学博士‘两类博士、一支队伍、同质培养’的问题,缺少合理适用的课程体系和实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培养模式与教育学博士趋同,培养过程简单照搬教育学博士的课程学习、学术训练、论文指导等环节,陷入了盲目追求学术性的误区,这是目前我国教育博士培养面临的最大困境。”学校研究生院院长邬志辉说,“要破解这个困境,我们首先要给教育博士‘画个像’”。

要想精准画像,首先要明晰教育博士究竟缺什么,理论还是实践?这是学校实施教育博士项目之初就有的追问。

在充分了解国内教育博士培养问题与成因、把握国内外一流大学教育博士培养改革经验与方向的基础上,学校明晰了教育博士作为“研究型实践者”的本质内涵,提出了教育博士思维发展“两阶段”理论:第一个阶段,由经验思维上升为理论思维;第二个阶段,由理论思维上升为智慧思维。

“秉持理论与实践非线性互构理论,推进实践主体在准确判断实践情境复杂性的基础上开展循证创新实践,实现理论精神与实践情境的美妙结合。”邬志辉说,这是“研究型实践者”培养的应有之义。

依托“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优势,自2018年起,学校探索实施了“教育博士UGS协同培养综合改革”,制定了改革报告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博士的培养目标——造就一大批能够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引领我国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领军人才和教育家型教师,打造能够扎根基础教育沃土、具有国际视野,兼具研究力、变革力和领导力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学术训练,跨学科导师组全程跟踪

2018年,学校针对教育博士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率先试行了“单位推荐—大学考核”的招生方式,这是“教育博士UGS协同培养综合改革”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环。

深圳实验学校教师赵广瑞作为深圳市教育局推荐并通过考核入学的教育博士,正是这一模式的直接受益者。“我之前就有读博深造的意向,但一直怕路途遥远,深造学习和教学工作相冲突。但这次有组织的支持,我毫不犹豫地提交了申请。”赵广瑞说。

顺利进入拟录取名单之后,赵广瑞收到了一封来自东北师大的信。信中告知了教育博士的学位性质、培养目标以及未来四年的学习计划与研究安排,并附上了一份假期读书目录。

“我们管这个叫‘四个一’,即一封信、一份书单、脱产一年学习、每人一份管理档案。”学校教育学部部长吕立杰介绍,管理档案中包括入学前的读书笔记、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课程作业、工作坊1—3阶段报告、开题报告、学术会议与交流报告、论文年度进展报告、预答辩报告等。学校根据档案袋内容完成进度,加强过程性评价并定期发布学业预警。

“全过程、进阶式”的学术训练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博士由经验思维向理论思维、由工作方法向研究方法、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变。此外,“模块化、宽视野、选择性”的课程体系、“组群学习、全程跟踪”的指导组制度、以“工作站”为核心的协同培养机制等举措同时发力,让教育博士的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以前我还担心自己离得远、理论基础薄弱,像个‘独狼’似的摸索着学,会不会毕不了业。”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了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柴璐璐说,“来到学校后,跨学科的教育博士论文指导小组真的让我找到了‘群’。导师们有擅长理论研究的,有精通研究方法的,也有来自一线的名家,组内的10位小伙伴常常能互相启发、高效合作,共同开展研究,极大地带动了我的研究热情。”

学校集全校之力,组建了13个分领域跨学科、质化量化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的“混合编组、全程稳定”异质化教育博士指导团队,采用研究工作坊制指导方式,给了学生们满满的获得感。

协同培养,把论文写在中小学校园里

在首届全球基础教育论坛“教育博士培养模式改革圆桌论坛”上,依托地方教育局和知名中小学校协助建立的“教育博士工作站”杰出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杏坛名家博士工作站”——作了经验分享。

自2019年正式获批设立省级教育博士工作站以来,“杏坛名家博士工作站”先后汇集了多所高校的32名教育博士生,共计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课题32项,发表论文26篇。20人次在国家级创新型名师孵化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省市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立足课堂与教学,把论文写在中小学校园里。

吴波正是该工作站成员。“吴老师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提起这位优秀的学科组长,吴波的同事、生物正高级教师高毅赞不绝口,“他习惯带着研究者的视角来审视生物课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有种‘跳出教育看教育’的专家高度,附中生物学科很多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都是在他的带领下完成的,他是我们学科组的领头羊。”

“教育博士几乎人人都有项目,人人参与项目研究。”东北师大附中校长邵志豪说,教育博士的学术交流和辐射带动能力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他看来,吴波在教学研究中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突破了以往中小学教师经验式探索的模式,关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等前沿、核心性问题,正是教育博士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贵成果。

深圳市教育局参与共建教育博士工作站,局长陈秋明发来感谢函:工作站先后招收培养了44名能够扎根深圳教育沃土的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以及创新型教育青年领军人才,在读博士生中已经有20人先后承担了深圳市教科研攻关项目。

如今,东北师大“教育博士UGS协同培养综合改革”已走过4年的实践历程。据统计,学校教育博士毕业生荣获全国创新名校长、省杰出校长、省专家型校长,以及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科研型名师等称号的占45.7%。毕业生的成绩有力地说明了这项改革的成效。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