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高教时空正文

细论我国“博士工厂”的隐忧

来源:里瑟琦智库作者:采薇发布:2022-06-24 10:11分享:

博士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金字塔尖”,其培养规模既可表征一国人才资本储备的多寡,又是衡量国家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指标,博士生招生规模事关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与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储备。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博士生教育“适度扩招、质量为先”的政策取向逐步明晰,开始朝“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转向。2021年我国在读博士达到50.95万人,预计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突破13万人次,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博士工厂”,但是社会各家对博士培养质量内核削弱的隐忧也随之而来。



一、 中国已成世界最大博士工厂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领域进行了大洗牌和大整改,慢慢建立起完善的教育制度,包括学位制度。


1980年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第二年元旦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学位培养制度尘埃落定。1983年,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毕业,其中首位博士马中骐,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就是这一年毕业的。从1982年,全国招收博士生的人数302人,到2017年,已经达到83878人。从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看,中国每年招收和培养的博士数量,已经逐渐位居全球首位。


1996年超过韩国、2000年超过印度、2002年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超过德国。与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美国博士生教育最新数据相比,目前我国学术学位博士生(Ph.D.)规模已超过美国,排世界第一,全口径博士生总规模排世界第二,与我国经济体量(GDP)、研发经费(R&D)在全球排名情况基本匹配。国内数据来看,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扩招风潮,博士招生在2017年后便进入快车道发展,每年增幅都维持在10%左右,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突破13万人次,2022年9月份之后我国在读博士或将达到56万-57万之间。


“十三五”开局,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从建设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高度出发,作出优化高层次人才供给结构,适度加快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的决策部署,2017年第2次部党组会已明确,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达到10万人,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突破13万人次。




二、大规模博士培养背后的隐患


李政道曾题词:博采科学精华,士当为国争光,后辈定能居上。强国先强士,精英人才一直是当今各国争夺的战略资源,而博士群体作为精英人才池,其规模和质量,对一个国家未来各领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意义。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博士群体,按理说可以充分体现中国教育目前良好的发展状况,但这么多的博士,却引发了很多学者的担忧。比如教育质量还难以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需求;学术环境、声誉和资助水平过低等使国内高校难以赢得国际间优秀生源竞争;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劳动力属性逐步强化、学生属性逐步弱化;分类淘汰机制尚未建立、氛围尚未形成;从国家层面保障培养质量的实招硬招不多等等问题。温州医科大学高教所的所长,立足于文献、事实与数据审视扩招后的相关争论,认为我国当前招生规模仍远未达到饱和状态,且存在“质量削弱”和“过度教育”的隐忧1


此外,关于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扩张引起培养质量的相关争论也是层出不穷。美国大学中博士学位授予数量超过700人的只有两所,培养规模最大的每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约750人,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都不超过600人。而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博士生招生数超过1000人。有学者认为追求博士生培养规模,极可能导致博士生质量下滑,加大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学术差距。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规模与质量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博士生规模扩张并不必然导致培养质量的下降。据清华大学袁本涛教授团队统计,我国在校研究生对国内和国际学术论文发表的贡献率达到32.31%和36.84%,其中超半数的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且不乏发表至《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等顶级刊物2


延期毕业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延期毕业率持续上升,延期毕业逐渐成为常态化现象。2003年博士研究生延毕率约46.5%,在2012年延毕率突破60%后仍不断上升,到2018年延毕率已达到64%,说明有超过六成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正常毕业。而且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延毕率远高于专业学位博士延毕率。从2010年至2018年,学术学位博士延毕率保持在将近60%以上,而专业学位博士延毕率最高在2017年达到40.7%。其中,受2009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面招生等因素的影响,专业学位博士延毕率从2013年的近3.6%直升到2014年的34.1%。




三、发达国家的博士培养


发达国家的博士生教育起步较早,支撑条件相对成熟,博士生招生规模在政策推进下得到较快增长。据统计,本世纪前十年,OECD国家中除德国和芬兰的博士生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外,其余国家的博士生规模均呈现出大幅增长或温和增长的趋势(如美英等博士生教育大国的规模翻了近一番)。3作为高等教育头号强国的美国,拥有众多世界顶尖学府,美国高等学校注册学生人数达1400万,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位。研究美国的博士教育,必须从美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这一更广阔的视角进行考察。博士教育通常和研究生教育——包括传统的文、理学科以及很多专业领域的硕士学位教育密切相关,一直居于庞大而复杂的高等教育系统的顶端。


一方面,在选拔上更加严格。在本科阶段,美国高校大多采取开放式注册入学,社区学院作为本科教育的一个部分,对获得中等教育毕业证书者来者不拒。许多四年制学院和一些声誉稍低的大学,事实上也接纳了所有具有适当资格的学生。但博士生录取的淘汰率就很高了,即使不那么著名的大学也是如此,在美国高等教育的顶尖大学中,博士生的甄选非常严格,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可能被录取。


另一方面,美国博士教育的基本模式为一直世界各国所借鉴。以教育学博士为例,美国一流大学教育学博士生的学制一般为4~5年,最长可延至10年(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整个培养过程包括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修读、学术研讨会(Doctoral Colloquia)、研究学徒制(Research Apprenticeship)、学业综合考试(Comprehensive Exams)和学位论文(Dissertation)等,每位博士生通常在前2个学年须完成规定的至少12~20门课程及相应学分,第3学年结束前完成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审核,唯有获得资格的博士生才能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并确保有两年时间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


此外,还设立了课程顾问和论文顾问两个系统,学生先后会有3~4位顾问导师,如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刚入学时有一位课程顾问,担任第1年的主要顾问,负责签署学习计划并为学生提供建议;第1年冬季学期可在学院内外选择第二位课程顾问,帮助其匹配特殊的兴趣,直至完成第2学年评估为止。在课程顾问和论文顾问双重指导下,依托个性化的博士生学习计划,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并驾齐驱,为博士生最后两年创造性的学位论文研究奠定厚实的基础。相比较之下,国内现在一些非知名高校的博士生,还延续中小学生培养方式,读书本,听老师讲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亟需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此种强烈的工具价值取向致使我国博士生规模呈现出追赶式发展和补偿式扩张的特点。全国政协委员王大中说:“未来必须考虑社会需求、科研投入、导师力量、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要加强对博士生教育规模的宏观调控。”基于国家战略导向和经济社会需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博士生教育规模仍会持续扩张,但扩招并非无限度的,需考虑博士生的扩招空间有多大、质量内核能否保障以及多元就业如何支撑等系列问题。为此,优化招生结构、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学术训练,成为促进博士生教育规模扩张后,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必要路径。


参考文献


1赵祥辉,陈迎红. 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变化、争论与进路[J]. 高教探索.2021(08).

2.袁本涛,王传毅. 我国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有多大?[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

3.赵祥辉. 博士生发表制度的“内卷化”:表征、机理与矫治[J].高校教育管理. 2021(03)


一、 中国已成世界最大博士工厂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领域进行了大洗牌和大整改,慢慢建立起完善的教育制度,包括学位制度。


1980年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第二年元旦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学位培养制度尘埃落定。1983年,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毕业,其中首位博士马中骐,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就是这一年毕业的。从1982年,全国招收博士生的人数302人,到2017年,已经达到83878人。从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看,中国每年招收和培养的博士数量,已经逐渐位居全球首位。


1996年超过韩国、2000年超过印度、2002年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超过德国。与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美国博士生教育最新数据相比,目前我国学术学位博士生(Ph.D.)规模已超过美国,排世界第一,全口径博士生总规模排世界第二,与我国经济体量(GDP)、研发经费(R&D)在全球排名情况基本匹配。国内数据来看,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扩招风潮,博士招生在2017年后便进入快车道发展,每年增幅都维持在10%左右,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突破13万人次,2022年9月份之后我国在读博士或将达到56万-57万之间。


“十三五”开局,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从建设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高度出发,作出优化高层次人才供给结构,适度加快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的决策部署,2017年第2次部党组会已明确,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达到10万人,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突破13万人次。


图片


二、大规模博士培养背后的隐患


李政道曾题词:博采科学精华,士当为国争光,后辈定能居上。强国先强士,精英人才一直是当今各国争夺的战略资源,而博士群体作为精英人才池,其规模和质量,对一个国家未来各领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意义。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博士群体,按理说可以充分体现中国教育目前良好的发展状况,但这么多的博士,却引发了很多学者的担忧。比如教育质量还难以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需求;学术环境、声誉和资助水平过低等使国内高校难以赢得国际间优秀生源竞争;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劳动力属性逐步强化、学生属性逐步弱化;分类淘汰机制尚未建立、氛围尚未形成;从国家层面保障培养质量的实招硬招不多等等问题。温州医科大学高教所的所长,立足于文献、事实与数据审视扩招后的相关争论,认为我国当前招生规模仍远未达到饱和状态,且存在“质量削弱”和“过度教育”的隐忧1


此外,关于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扩张引起培养质量的相关争论也是层出不穷。美国大学中博士学位授予数量超过700人的只有两所,培养规模最大的每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约750人,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都不超过600人。而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博士生招生数超过1000人。有学者认为追求博士生培养规模,极可能导致博士生质量下滑,加大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学术差距。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规模与质量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博士生规模扩张并不必然导致培养质量的下降。据清华大学袁本涛教授团队统计,我国在校研究生对国内和国际学术论文发表的贡献率达到32.31%和36.84%,其中超半数的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且不乏发表至《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等顶级刊物2


延期毕业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延期毕业率持续上升,延期毕业逐渐成为常态化现象。2003年博士研究生延毕率约46.5%,在2012年延毕率突破60%后仍不断上升,到2018年延毕率已达到64%,说明有超过六成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正常毕业。而且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延毕率远高于专业学位博士延毕率。从2010年至2018年,学术学位博士延毕率保持在将近60%以上,而专业学位博士延毕率最高在2017年达到40.7%。其中,受2009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面招生等因素的影响,专业学位博士延毕率从2013年的近3.6%直升到2014年的34.1%。


图片


三、发达国家的博士培养


发达国家的博士生教育起步较早,支撑条件相对成熟,博士生招生规模在政策推进下得到较快增长。据统计,本世纪前十年,OECD国家中除德国和芬兰的博士生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外,其余国家的博士生规模均呈现出大幅增长或温和增长的趋势(如美英等博士生教育大国的规模翻了近一番)。3作为高等教育头号强国的美国,拥有众多世界顶尖学府,美国高等学校注册学生人数达1400万,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位。研究美国的博士教育,必须从美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这一更广阔的视角进行考察。博士教育通常和研究生教育——包括传统的文、理学科以及很多专业领域的硕士学位教育密切相关,一直居于庞大而复杂的高等教育系统的顶端。


一方面,在选拔上更加严格。在本科阶段,美国高校大多采取开放式注册入学,社区学院作为本科教育的一个部分,对获得中等教育毕业证书者来者不拒。许多四年制学院和一些声誉稍低的大学,事实上也接纳了所有具有适当资格的学生。但博士生录取的淘汰率就很高了,即使不那么著名的大学也是如此,在美国高等教育的顶尖大学中,博士生的甄选非常严格,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可能被录取。


另一方面,美国博士教育的基本模式为一直世界各国所借鉴。以教育学博士为例,美国一流大学教育学博士生的学制一般为4~5年,最长可延至10年(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整个培养过程包括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修读、学术研讨会(Doctoral Colloquia)、研究学徒制(Research Apprenticeship)、学业综合考试(Comprehensive Exams)和学位论文(Dissertation)等,每位博士生通常在前2个学年须完成规定的至少12~20门课程及相应学分,第3学年结束前完成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审核,唯有获得资格的博士生才能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并确保有两年时间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


此外,还设立了课程顾问和论文顾问两个系统,学生先后会有3~4位顾问导师,如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刚入学时有一位课程顾问,担任第1年的主要顾问,负责签署学习计划并为学生提供建议;第1年冬季学期可在学院内外选择第二位课程顾问,帮助其匹配特殊的兴趣,直至完成第2学年评估为止。在课程顾问和论文顾问双重指导下,依托个性化的博士生学习计划,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并驾齐驱,为博士生最后两年创造性的学位论文研究奠定厚实的基础。相比较之下,国内现在一些非知名高校的博士生,还延续中小学生培养方式,读书本,听老师讲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亟需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此种强烈的工具价值取向致使我国博士生规模呈现出追赶式发展和补偿式扩张的特点。全国政协委员王大中说:“未来必须考虑社会需求、科研投入、导师力量、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要加强对博士生教育规模的宏观调控。”基于国家战略导向和经济社会需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博士生教育规模仍会持续扩张,但扩招并非无限度的,需考虑博士生的扩招空间有多大、质量内核能否保障以及多元就业如何支撑等系列问题。为此,优化招生结构、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学术训练,成为促进博士生教育规模扩张后,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必要路径。


参考文献


1赵祥辉,陈迎红. 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变化、争论与进路[J]. 高教探索.2021(08).

2.袁本涛,王传毅. 我国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有多大?[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

3.赵祥辉. 博士生发表制度的“内卷化”:表征、机理与矫治[J].高校教育管理. 2021(03)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