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正文

“2023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葛道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扎实推进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

来源: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24-01-05 07:33分享:

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葛道凯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所作的特邀主旨学术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江苏省政协常委、教卫体委员会主任、分党组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数字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202327,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202335,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2023529,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高等教育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突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关于教育优先发展方面。讲话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要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第二,关于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方面。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提供人才支持。第三,关于多样化、个性化方面。讲话明确,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第四,关于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讲话要求,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一、江苏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一)教育的普及化进程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即将完成普及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义务教育经历从普及化到基本均衡再到优质均衡的发展进程,高中阶段教育经历从普及到全面普及再到特色多样的发展进程,高等教育经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发展进程。50-60年代的人,出生在困苦的时代,成长在变革的时代;70-80年代的人,出生在充满活力的时代,成长在日益富裕的时代;90年代以后的人,出生在吃穿不愁的时代,成长在自信自立自我的时代。当今的在校学生,心怀感恩且有爱心,但要承受相对沉重的情感负担和赏罚失度的成长环境;讲民主且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有强烈的话语权要求,但多有肤浅和自负;讲自立且富有理想,有显著的个性化追求,但现实感弱。代际差异带来的学情差异,对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前所未有之挑战。

    (二)教育的矛盾演进

    教育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政治与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的办学方向必然与政治、经济制度相一致。随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基本矛盾变化的角度看,当前的教育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与教育供给单一、粗放之间的矛盾。从主要矛盾变化的角度看,新时代的教育主要矛盾表现为教育发展的内向与社会参与教育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当下的教育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反映在教育教学中,表现为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课堂规模越来越大、学校规模越来越大,但我们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教育种类是有限的,以大规模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培养方式,虽然在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可以较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但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评价标准相对单一、学生培养同构化发展,同构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后疫情时代的冲击

    “后疫情时代”2020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包括疫情在内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及其对人类影响的表征:一是全球全面博弈给教育提出新挑战;二是强政府治理模式对教育提出新挑战;三是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对教育提出新挑战;四是矛盾表象化对教育提出新挑战;五是社会数字化转型对教育提出新挑战;六是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提出新挑战。经济社会已经迈进后疫情时代,对教育变革提出新的要求。

    (四)江苏发展的重大推动力量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我们要更高标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切实扛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江苏高度重视、深情关怀、殷殷嘱托。今后五年,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会到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为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把脉点穴、指航定向。

    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国两会期间,是江苏教育全方位展示重大发展成就的重大机遇,江苏教育事业取得的每项重大成就都有可能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格外重视,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每项创新举措都有可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江苏获得中央前所未有重视,迎来新的机遇,要在积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教育强国战略中找准做好江苏教育工作的支撑点、着力点、切入点,以高质量的教育助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二、关于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若干思考

    (一)始终紧扣“正”: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课题,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二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主动超前布局,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三要充分发挥各级各地党委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积极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遇到的资源供给不足等难题,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等引领性的发展问题。四要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统筹发挥校内外资源的育人功能,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实现家校社互融互通,形成“大教育”格局。五要推动学校和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上来。六要推动教育融入时代、顺应时代、引领时代。

    (二)终紧扣“稳”:守护好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是长周期的社会活动。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高等教育要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教育要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二要在推进“四有”好老师培养培训体系现代化上下功夫。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重构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建强教师培训队伍和名师骨干队伍,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本领,培养更多优质师资,造就更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三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教育科研工作聚焦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来,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深入到每一所学校、聚焦到每一位老师、走进每一节课堂,积极探寻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身心成长规律,夯实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的理论基石和实践路径。四要始终坚守严谨求实的学风和作风。

    (三)始终紧扣“变”:在推进改革创新中提升支撑力和贡献力

    变革是教育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传统教育要转变为现代教育,要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融合发展是总方向和总要求。首先,过程要融合。教育的育人过程与作品、产品、商品的创作生产流通过程相融合,与开展科研创新的研发过程相融汇。其次,要素要结合。教育教学的资源要素、生产产品的生产要素、科技开发的创新要素相结合。最后,主体要合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要打破院墙阻隔、行业和学科壁垒。

    多样化、个性化是大趋势和大潮流。要认清教育的对象已由选拔性适龄人口转向普及性适龄人口,直至全体有教育需求人群的现实,开发多样的教育资源、设计灵活的教育制度、实施便捷的管理服务等,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使教育向“可定制”转变,让不同的受教育者均能结合自身特点,接受到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个性化教育、适合的教育。

    终身化、国际化是重要特征。教育将加速从校园内拓展开来,伴随每个人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包括学前教育、职后教育、老年教育等。“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应该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常态。

    数字化是新赛道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数字化事关教育理念、体制、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调整与智慧化转型,事关教育个性化、终身化、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发展走向,事关教育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与高质量发展。

    (四)始终紧扣“破”:及时有效破解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问题一:高等及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短缺、学前教育资源过剩的问题。要坚持系统思维,既要关注当下、解决眼前困难,又要立足长远、满足发展需要。关注当下,即推动党委政府结合学龄人口变化的实际情况,持续加大高等教育及普通高中资源建设力度,用好盘活现有的存量资源,统筹调配好教师编制及人员总量,提高学位供给水平。立足长远,即加强入园需求测算和资源配置,扩大城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完善乡镇学前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小班化教学,保持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动态平衡,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

    问题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心理健康研究,区分长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性因素,直接导致极端行为的扳机因素,针对不同需求,分群体、分层次制订有效的工作方案和干预方案,构建适应不同学段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维护好学生的心理健康。

    问题三:探索新形势下有效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建好若干中外校群联盟;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支持高校设立讲席教授计划,吸引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苏任教,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推动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学分互认、双导师制等形式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支持高校选派优秀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选派更多人才到国际组织工作;推进留学江苏行动计划,做强“留学江苏”品牌,吸引国外优秀青年来苏攻读学位;引导高校自主、高效、有序赴境外办学,加强与“走出去”企业合作。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我们把准方向、遵循规律,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江苏高等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文字整理:南京师范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周韵洋、2022级硕士研究生谢会子。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