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全人教育视角下的学科专业一体化高校评估体系研究

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作者:黄滋淳/张卓发布:2024-09-29 16:15分享: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滋淳/张卓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高教》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2JSGJKT026),课题组主要成员:孙秀兰、徐鹏翔、倪菲菲、凌子、王金、周佳怡、周笑影、陈子章


  本研究面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基于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药人才成才规律、学科建设规律,在通行本科教学评价和学科建设评估的基础上,充分遵循体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追求卓越,将服务健康中国与推进世界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相结合,构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指导思想的,基于符合现代需求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本研究对中医中药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高校管理者、高校导师、学业指导老师、行业用人单位管理者及学生等相关利益群体中的成员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阿斯汀提出的“输入-环境-结果”(I-E-O,Input-Environment-Output)高等教育影响力模型作理论基础能够为此研究问题的充分展开提供一个基本的概念要素框架。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提取了以下指标:输入质量的调查涵盖学生背景和求学动机两大模块;过程质量进行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研究分析,涵盖学生学习投入、高校培养和校外参与三大模块,具体包括学术活动参与、学习时长、导师指导、课程与教学、学校管理与服务、行业参与、企业参与七大方面;输出质量涵盖成果产出和能力提升两大模块,具体包括学术论文产出、其他成果产出、科研能力、实践能力、通用能力、可迁移能力六大方面;发展质量涵盖职业发展现实、职业发展评价两大模块,包括职业晋升状况、职业发展满意度两大方面,从各维度分析教育质量。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转化为学校、学科、专业的内生驱动力,有效发挥其对学校、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1.保障优质生源。优质生源、高质量医学生、高水平医生三者依次关联,高质量的医生队伍离不开高质量医学生的培养,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优质的生源。拓宽招生途径:首先,招生生源要面向全国各地,通过举办暑期夏令营、自主招生等多种方式,吸引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促进中医学科有效快速发展。其次,积极利用相关利好政策,扩大推免生政策的影响力,同时,加快建立中医世家背景的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硕士申请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的制度,吸纳师承教育经历的经验丰富中医临床工作者等等。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宣传平台,构建校院、师生多层面的研究生招生宣传体系。首先,培养单位的学科自信,学生本人的专业自信,学科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均是提高专业学位认知度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培养单位的学科实力与宣传力度也影响到学生的自信与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度。具备中医药招生资质的院校要总结学科优势,发挥专业特色,通过与政府、社区联动,通过义诊、医学常识讲座等提拉近群众与中医药的距离,提升中医药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构建服务型、应用型中医药宣传、教育体系。其次,提高中医药社会认可度,讲好现代中医语言,积极吸纳优秀生源。在现代语境中,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需要精准凝练其现代表述方式,中医药院校应学会用现代化的语言宣传自己,主动置身、融入社会大系统中,不仅与医药卫生系统的机构,而且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社区等建立更加广泛、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形成互融的人才培养共同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使教学、社会服务全面进入广阔的大空间。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广泛调研对接学生需求,分类构建课程体系划分知识模块,在设置学科交叉课程的同时,尤其考虑增加经典课比重,以问题为导向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打造一批中医药教育“金课”。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中医临床循证能力建设。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传统医学,临床疗效是评价中医药优势的金标准,是中医药的生命力。首先,多方位扩展实践基地数量,以实践基地为纽带,推动校院深度合作,促进行业全方位参与医药人才的培养;其次,为学生争取尽可能多的临床实践便利条件。重塑中医药人才评价标准,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医科的建设是动态的过程,中医药学科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冲击下,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这样的情况下,复杂临床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因此,提升中医药学生创新思维、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尤其重要。3.强化导师(学业指导老师)管理,落实育人职责。建立、建全专业学位导师评聘制度与考核体系。导师与管理人员学习、培训齐头并进。重视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结果除了用于招生资格审核,也要做为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依据,做到点面结合,评价与激励并举。如果出现学生因学习兴趣产生变化,导师因出国或工作调离等原因无法指导其研究生的情况,一定要有相应的导师变更标准,及时更换导师,保证每个博士生都能获得足够的指导。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共同培养力度。探索校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最优模式,校外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校外实践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方面,校外导师参与很少,校院要共同招生、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授课、共同监督培养全过程。4.实施文化引领战略。进一步提升学科人文气息,营造深厚的文化氛围。加强过程性评价,建立就业反馈机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估理念与方法,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培养过程中分阶段进行实际过程动态监控,以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进行评估,将学生评价放在首位,面向培养过程开展过程评价,引入学生对办学质量的反馈评价。

  本研究提出一个诠释大学学术评价的新视角:数字规训。指出1. 挣脱数统计算的囹 圄 ,落实立德树人的内涵式学术评价。首先, 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是高校的立身之本 ,大学各项评估活动的开展必须打破 ,回 原点。其次 ,应当超越对数字测度的过度依附 ,克服数字主义的表演性评价 ,转向对多元主体德性涵养 的关注,依据不同评价对象的维度特质构建相应的  分类评价机制 ,通过充分关照高校的办学宗旨、教 师的职业素养 、学生的价值观念等缄默内涵 ,以确  证数字工具运用的合理性 2.警惕绩效标准的趋同仿真,避免学术生态的低效内卷。一方面 ,改革绩效分配机制 ,破除将数字测度、 数字符号等可计量“ 绩效 ” 与高校教师工资级差过度挂钩 ,提高薪酬结构中保障性基本绩效的数量标准,弱化绩效工资的差异化比重。另一方面 ,大学应形塑理性绩效文化 ,通过专业培训、共同体建设及宣传教育等方式激发评价对象对学术志业的热爱,强化评价对象的学术生命意识以及职业伦理精神的内化和坚守,从而实现对绩效考评指向的理性审视 3.弱化行政对学术的干涉 ,构建多元立体的长效评价体系。第一 ,政府需要深入推进“ 管办评 ”分离政策的落实 ,将一定数量的管理权限下放给高校 、学术  组织 、师生等 ,重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 自我治理, 消弭学术评价过程中的数字权力牵制以及数字路径  依赖等问题 。第二 ,高校应考量学术评价中“ 价值判断 、性质评定 ”等非量化因素影响,通过专家评议、同行评议和社会评议等方面的通力配合 ,引导大学在监督沟通 、共享共识中确保权力与学术的分割 ,打破以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和下载量等数字指标为标准的评价模式 。具体来讲,根据行政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基础性评价标准 ,高校应依据自身办学水平和发展目标 ,依托学术委员会 、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学术共同体拟定分类分层的拓展性评  价指数 ,重点针对不同学科特征 、不同人才层次与不同类型研究等现实,突破以数字描述 、统计测量、 算法评判等传统评价方式 ,转向关注评价中不同个体的动态变化、能力提升及综合发展等的学术评价。 第三 ,大学学术评价的指标设计应涉及纵向比较(高校办学定位 、发展水平等)、横向对比(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及现实对照( 社会需求、研究现状等)三维交互立体式标准 ,摆脱权力符号对学术资源的桎梏 ,以达到多方共享学术话语权。

  在此研究基础上,构建中医药行业评估大平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课题主持人负责字段起草工作。本研究产生广泛学术影响。研究成果引起兄弟院校重视,文章作者先后十余次应邀向兄弟院校研究生院相关管理人员作成果介绍;研究成果受教育界同仁认可,作者受邀在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校2022年庆学术系列报告中作报告。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